
在三代试管婴儿的促排卵阶段,医生会通过药物刺激卵巢产生多个卵子,以提高获得优质胚胎的概率。但这一过程可能因个体体质、药物反应差异等因素,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最常见的风险
定义:促排卵药物导致卵巢异常增大,卵泡过多,引发体内激素紊乱(如雌激素过高),进而出现胸水、腹水、电解质失衡等一系列症状。
风险表现:
轻度:腹胀、下腹部隐痛、恶心,卵巢直径<5cm,通常可自行缓解。
中度:明显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卵巢直径 5-12cm,可能伴有少量腹水。
重度:严重腹胀、呼吸困难(胸水压迫)、少尿,卵巢直径>12cm,可能出现血栓、肝肾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发生率约 0.1%-2%)。
高发人群:年轻(<35 岁)、卵巢功能好(基础窦卵泡多)、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或对促排卵药物敏感者。
二、卵巢扭转:突发急腹症
促排卵后卵巢体积明显增大(可能从正常的 4cm 增至 10cm 以上),重量增加,若突然改变体位(如翻身、弯腰),可能导致卵巢扭转(卵巢系膜旋转,阻断血液供应)。
症状:突发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卵巢缺血坏死,需紧急手术复位或切除。
发生率:约 0.3%-1%,多发生在促排卵后期或获卵后。
三、内分泌紊乱与情绪影响
促排卵药物(如促性腺激素、GnRH 激动剂 / 拮抗剂)会人为调节激素水平(雌激素、孕激素、促黄体生成素等),可能引发:
短期不适:乳房胀痛、情绪波动(易怒、焦虑)、头痛、腹胀等,通常随药物代谢缓解。
月经紊乱:促排后 1-2 个月经周期可能提前或推迟,一般可自行恢复。
四、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
少数人对促排卵药物(如重组促性腺激素)或麻醉药物(获卵时使用)过敏,可能出现:
皮肤瘙痒、皮疹、局部红肿;
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罕见)。
五、获卵相关并发症(与促排间接相关)
促排卵获得多个卵子后需通过穿刺获卵,可能因卵巢增大、血管丰富增加风险:
出血:穿刺时损伤卵巢血管,可能出现腹腔内出血(发生率约 0.5%-2%),表现为腹痛、头晕、血压下降,需输血或手术止血。
感染:穿刺过程中细菌入侵,可能引发盆腔炎(发生率<1%),出现发热、腹痛、分泌物异常,需抗生素治疗。
如何降低风险?
个性化促排方案:医生会根据年龄、卵巢储备(AMH、窦卵泡数)、体重等制定方案(如微刺激、拮抗剂方案),避免过度促排。
密切监测:促排期间通过超声和激素检测(雌激素水平)调整用药,若雌激素过高或卵泡过多,可能取消周期或提前获卵。
生活管理:促排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防卵巢扭转),低盐高蛋白饮食(防 OHSS),保持情绪稳定。
及时就医:若出现严重腹胀、腹痛、呼吸困难、大量阴道出血等,立即联系主治医生,避免延误治疗。
总之,三代试管婴儿的促排卵风险虽存在,但通过规范诊疗和密切监测,多数可有效预防或控制。建议选择正规生殖中心,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以最大限度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