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代试管婴儿(PGD/PGS)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治疗目标使用多种药物,这些药物主要用于调节卵巢功能、促进排卵、支持子宫内膜、预防感染等,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以下是各阶段常见药物类型及作用:
一、促排卵前:降调节 / 预处理药物
目的:抑制垂体功能,防止自发排卵,使卵巢同步发育,便于后续促排卵药物发挥作用。
常见药物: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如亮丙瑞林、曲普瑞林(长效 / 短效)。
长效:一次注射可维持 28 天左右(如达菲林 3.75mg),常用于长方案。
短效:每日皮下注射(如达必佳 0.1mg),多用于短方案或超长方案。
避孕药:如达英 - 35、妈富隆,部分患者需提前服用 1-2 个周期,调节月经周期、抑制优势卵泡过早发育。
二、促排卵阶段:促性腺激素类药物
目的:刺激卵巢内多个卵泡同步生长发育,获取足够数量的卵子。
常见药物:
重组促卵泡素(rFSH):如果纳芬、普丽康,直接促进卵泡发育,根据卵巢反应调整剂量(每日皮下注射)。
尿源性促性腺激素(HMG):如乐宝得、贺美奇,含 FSH 和 LH,适合卵巢储备较低的患者(肌肉或皮下注射)。
促黄体生成素(LH):如乐芮,部分患者(如 LH 水平低)需联合使用,支持卵泡成熟。
注意:促排卵药物需严格按剂量和时间注射,期间通过 B 超监测卵泡大小和激素水平(如雌激素),及时调整用药,避免过度刺激(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三、诱发排卵:触发排卵药物
目的:促使卵泡最终成熟并触发排卵(通常在获卵前 36 小时注射)。
常见药物: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如艾泽(重组 HCG)、丽申宝(尿源性 HCG),传统触发药物,但可能增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风险。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如达必佳,用于高风险患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降低 OHSS 风险。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r-hCG):剂量较小,适用于预防 OHSS 的情况。
四、获卵及移植前后:预防感染与支持黄体
获卵后预防感染:
抗生素:如头孢类(口服或静脉注射 1-3 天),预防获卵穿刺导致的盆腔感染。
黄体支持药物(移植前后关键用药):
目的:促进子宫内膜转化,维持胚胎着床和早期妊娠所需的孕激素环境。
阴道栓剂:如雪诺同、安琪坦(局部用药,副作用少,常用)。
肌肉注射:黄体酮针剂(油剂,吸收稳定,但可能引起注射部位硬结)。
口服:地屈孕酮(辅助补充,单独使用效果较弱)。
黄体酮类:
雌激素:如补佳乐(戊酸雌二醇),部分患者(如子宫内膜薄)需联合补充,促进内膜生长。
五、其他辅助药物
降调节期间副作用缓解:如 GnRH-a 可能引起潮热、失眠,医生可能开具谷维素调节植物神经。
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用于反复着床失败或血栓风险高的患者,改善子宫内膜血流。
免疫调节药物:如强的松、环孢素,仅用于明确免疫因素(如抗磷脂综合征)的患者,需严格评估后使用。
关键注意事项
个体化用药:药物种类、剂量、疗程需根据年龄、卵巢储备(AMH)、治疗方案(长方案 / 短方案等)及身体反应调整,无统一标准。
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如漏打促排卵针可能导致卵泡发育停滞,擅自停黄体酮可能引发着床失败)。
关注副作用:促排卵药可能引起腹胀、乳房胀痛;黄体酮可能导致头晕、恶心,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式。
总之,三代试管婴儿的用药是 “阶段性、个体化” 的,全程需在生殖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兼顾治疗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