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窦炎是怎样引起的
时间:2025-09-08 15:02:18
“医生,我额头胀痛、鼻塞一周了,拍CT说是额窦炎,这病是怎么来的?”在耳鼻喉科门诊,这样的疑问屡见不鲜。额窦炎作为鼻窦炎的一种类型,虽不如鼻炎常见,但其引发的头痛、发热等症状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额窦炎是怎样引起的,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的医生结合临床研究与指南,系统梳理额窦炎的病因谱系、诊断路径及治疗策略。
一、病因解码:额窦炎的“五大元凶”
额窦炎的核心是额窦黏膜的炎症反应,其“幕后推手”包括:
感染性因素
细菌侵袭: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主要致病菌,通过鼻腔逆行感染额窦。研究显示,急性额窦炎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率达68%。细菌触发:流感细菌、鼻细菌可能引发黏膜水肿,继发细菌感染性。儿童因免疫力较低,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额窦炎的危险是的2.3倍。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可能感染曲霉菌,导致慢性额窦炎,表现为额部钝痛、脓性分泌物。解剖异常
额窦口阻塞:额窦开口于中鼻道,若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或息肉阻塞开口,分泌物无法排出,易引发感染。影像学显示,约42%的额窦炎患者存在解剖变异。额窦发育异常:额窦气化不好或分隔过多,导致引流不畅。
过敏反应
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兴奋鼻腔黏膜,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导致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过敏性鼻炎患者中,15%-20%可能合并额窦炎。
外伤或手术史
额部外伤可能导致额窦壁骨折,破坏黏膜完整性;鼻内镜手术若损伤额窦口,可能引发医源性炎症。
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免疫弊端病(如HIV感染)患者因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生额窦炎。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额窦炎的复发率是健康人群的1.8倍。
典型病例:32岁的李先生,反复鼻塞、额部胀痛3年,CT显示鼻中隔偏曲伴额窦口阻塞,行鼻中隔矫正术+额窦通达术后症状消失。
二、症状警示:这些信号需警惕
额窦炎的症状因急性/慢性而异,但以下表现需及时就医:
急性额窦炎
局部症状:额部胀痛(晨起加重,午后减轻),鼻塞、脓性鼻涕(可能带血)。全身症状:发热(38℃-39℃)、乏力、食欲减退。体征:额部压痛,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慢性额窦炎
症状持续:额部钝痛、鼻塞、嗅觉减退>12周。并发症:可能引发眶内并发症(如眶周蜂窝织炎)或颅内并发症(如硬膜外脓肿)。数据警示:未经治疗的急性额窦炎,5%-10%可能发展为慢性,1%-2%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路径:从症状到准确评估
病史采集
询问鼻塞、流涕、头痛的持续时间及规律。了解过敏史、外伤史、糖尿病等全身疾病。体格检查
前鼻镜检查:观察中鼻道是否有脓性分泌物。额部触诊:轻压额部,若疼痛加剧提示额窦炎可能。影像学检查
鼻窦CT:先进准,可显示额窦黏膜增厚、气液平面或骨质破坏。MRI:用于怀疑颅内并发症者,评估软组织侵犯情况。实验室检查
脓性分泌物培养:明确致病菌类型及药敏,指导抗生素选择。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1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四、阶梯治疗:从药物到手术的个体化方案
急性期治疗
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625mg,每日2次)或头孢呋辛(0.5g,每日2次),疗程10-14天。鼻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雾剂(64μg/喷,每日2次)减轻黏膜水肿。黏液促排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0.3g,每日3次)促进分泌物排出。局部热敷:每日3次,每次15分钟,缓解额部疼痛。慢性期治疗
长期低剂量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150mg,每日1次)连续使用3个月,减少炎症复发。免疫调节:过敏者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10mg/日)或鼻用抗组胺药(如氮卓斯汀)。生理盐水冲洗:每日2次,清除鼻腔分泌物及过敏原。手术治疗
鼻内镜额窦通达术:通过微创技术扩大额窦口,恢复引流。研究显示,术后1年症状缓解率达85%。导尿管额窦扩张术:适用于额窦口狭窄者,通过球囊扩张改善引流。五、高危预警: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额部疼痛剧烈伴高热(>39℃)、呕吐、意识模糊。眼球突出、视力下降(提示眶内并发症)。头痛加重伴颈项强直(提示颅内并发症)。六、预防策略:从日常习惯到长期管理
控制过敏:花粉季佩戴口罩,定期清洗空调滤网,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兴奋:戒烟,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正确擤鼻:单侧擤鼻,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分泌物逆流入额窦。治疗基础病: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HbA1c<7%)。定期随访:慢性额窦炎患者每6-12个月复查鼻窦CT。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的医生提醒:额窦炎是怎样引起的,额窦炎虽非“大病”,但其引发的头痛、发热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从控制感染到矫正解剖异常,每一步干预都关乎症状的较终缓解。当额部胀痛持续不减,或鼻塞、流脓性涕超过1周时,请记住:及时就医,可能避免一场“额部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