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方类风湿专科医院

免费在线咨询

骨性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

骨性关节炎(OA)与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两种病因、病理和治疗方式截然不同的关节疾病,其核心区别可从以下六个维度清晰解析:
一、病因本质:退行性变 vs 感染后免疫反应
骨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的慢性磨损性疾病,主要由年龄增长(软骨水分流失、弹性下降)、肥胖(负重关节压力增加)、创伤(如关节骨折未愈合)等机械性因素引发。例如,长期蹲起劳作的农民易患膝关节 OA,其病理特征为软骨纤维化、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和滑膜轻度炎症。
风湿性关节炎则是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链球菌细胞壁抗原与关节滑膜存在交叉抗原,导致免疫系统误攻关节组织。患者通常先有咽炎、扁桃体炎等前驱感染,1-6 周后出现关节症状。寒冷、潮湿环境可能诱发,但非直接病因。

骨性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
二、症状特征:局部磨损 vs 全身炎症
1. 疼痛性质与分布
OA:以活动后疼痛为主,休息可缓解,如上下楼梯时膝关节刺痛。好发于负重关节(膝、髋、腰椎)及远端指间关节(Heberden 结节)。
RA:表现为持续性钝痛,伴关节红肿热痛,尤其在链球菌感染后急性发作。典型症状为游走性多关节炎,疼痛在 24-48 小时内从一个大关节(如膝关节)转移至另一关节(如踝关节)。
2. 晨僵与功能影响
OA:晨僵时间短(通常<30 分钟),活动后缓解,但随病程进展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内翻)和功能受限。
RA:晨僵持续>1 小时,部分患者可达数小时,活动后改善不明显。关节功能障碍出现较早,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如无法握筷)。
3. 全身表现
OA: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因长期疼痛出现焦虑、抑郁。
RA:常伴随发热、乏力、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全身炎症反应。约 50% 患者合并心脏炎(如心肌炎、心内膜炎),可闻及心脏杂音。
三、实验室检查:结构评估 vs 感染免疫指标
1. 骨性关节炎
常规指标:血常规、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多正常,少数患者因局部炎症出现轻度升高。
特异性检查: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阴性,有助于排除类风湿关节炎。
影像学:X 线显示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MRI 可早期发现软骨损伤和骨髓水肿。
2. 风湿性关节炎
感染证据:抗链球菌溶血素 “O”(ASO)滴度>1:400(提示近期链球菌感染),抗 DNA 酶 - B 阳性率达 80% 以上。
炎症指标:ESR 和 CRP 明显升高,提示疾病活动度。
免疫学检查: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补体 C3 增高,抗心肌抗体(AHA)阳性率约 70%。
影像学:早期 X 线无明显异常,晚期可见骨质疏松,但无关节破坏(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点)。
四、治疗策略:修复磨损 vs 抗感染 + 抗免疫
1. 骨性关节炎
基础治疗:减轻体重(BMI 控制在 18.5-24.9)、避免剧烈运动(如爬山),可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
药物治疗:
止痛:对乙酰氨基酚,无效时使用非甾体消炎药(如塞来昔布)。
修复软骨:氨基葡萄糖、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改善关节润滑)。
手术干预:晚期关节严重畸形者可行关节置换术(如全膝关节置换)。
2. 风湿性关节炎
抗感染:苄星青霉素(120 万 U,每 3 周肌注 1 次),清除咽部链球菌感染灶,预防复发。青霉素过敏者改用头孢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风湿治疗:
一线药物:阿司匹林(3-4g / 日)快速缓解关节症状,疗程 6-8 周。
激素与免疫控制剂:合并心脏炎时加用泼尼松(1-2mg/kg/ 日),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对症支持:发热者物理降温,关节肿痛者局部冷敷,合并心脏炎者卧床休息 3-6 个月。
五、病程与预后:慢性进展 vs 可治愈但易复发
OA:病程呈进行性加重,无法完全治愈。规范治疗可延缓关节破坏,多数患者通过药物和康复训练维持基本生活能力。少数患者因关节功能丧失需长期依赖轮椅。
RA:急性期主动治疗可完全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但约 50% 患者在 1-2 年内复发。反复发作或未规范治疗者可能遗留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严重影响寿命。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