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类风湿病情是否得到好的控制?
判断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是否得到良好控制,需要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日常功能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以下是关键判断要点:
一、核心症状明显缓解
关节不适减轻
疼痛:关节疼痛程度明显降低(如从影响睡眠的剧痛变为轻微隐痛,或完全微痛),疼痛的关节数量减少(如原本 10 个关节痛,现在仅 1-2 个或无)。
肿胀:关节肿胀基本消退,按压时无明显饱满感或压痛(正常关节按压柔软,无僵硬感)。
晨僵改善:晨僵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甚至消失)。晨僵是 RA 的典型表现,若早上起床后关节僵硬超过 30 分钟,往往提示病情活动。
二、日常功能恢复正常
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能正常完成日常活动,如:
轻松穿衣、扣纽扣、拧瓶盖(手部关节灵活);
走路、上下楼梯无明显不适(下肢关节功能恢复);
做家务、工作时关节不成为 “阻碍”,生活质量接近患病前状态。
三、实验室指标趋于正常
炎症指标稳定
血沉(ESR)和 C 反应蛋白(CRP):这两个指标反映体内炎症活跃程度,控制良好时应降至正常范围(ESR:女性<20mm/h,男性<15mm/h;CRP<10mg/L)。
类风湿因子(RF)、抗 CCP 抗体:虽然这两个抗体可能长期阳性,但病情稳定时,滴度(数值)通常会逐渐下降(而非持续升高)。
无贫血等并发症
RA 活动期常伴随 “慢疾病性贫血”,病情控制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应恢复正常(女性 110-150g/L,男性 120-160g/L)。
四、影像学检查无进展
通过 X 线、超声或 MRI 检查,显示:
关节无新的骨质侵蚀(骨头没有被 “破坏” 的新痕迹);
关节间隙无进一步狭窄(关节间隙变窄是 RA 进展的典型表现,稳定时应保持原有宽度);
超声下关节滑膜无明显增厚、充血(滑膜炎症消退)。
五、长期稳定,无频繁复发
连续 3-6 个月以上维持上述状态,未出现突然的关节肿痛加重(如无 “突然某晚关节剧痛、红肿发作”);
药物剂量逐步减少(在医生指导下),仍能保持病情稳定(而非需要不断加药才能控制)。
六、医生常用的 “量化评分”
临床中,医生会用DAS28 评分(基于 28 个关节的肿胀、疼痛数 + 血沉 / CRP)判断:
评分<2.6:病情完全缓解;
2.6-3.2:低活动度(控制良好);
>3.2:病情仍活动,需调整治疗。
广州东方类风湿专科医院医生总结
类风湿病情的控制是 “综合达标”—— 不仅要 “不痛不肿”,还要炎症指标正常、关节不被继续破坏、能正常生活。建议定期(每 3-6 个月)到风湿免疫专科复查,结合医生的专业评估,避免仅凭 “不疼了” 就自行停药,以免病情反复或隐匿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