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跟关节炎有什么区别?广州痛风医生郭涤尘医生揭秘
“很多患者脚痛来就诊,张口就说‘我得了关节炎’,结果检查发现是痛风 —— 这两种病看似都有关节痛,本质却差太远,治疗不对路还会越治越糟。” 广州东方痛风专科医院郭涤尘主任从医 30 年,见过太多因混淆痛风与关节炎而延误治疗的案例。今天,他就从临床视角揭秘两者的核心区别,帮患者准确识别病情。
一、病因:一个是 “代谢乱了”,一个多是 “磨损或免疫乱了”
郭主任强调:“痛风本质是‘代谢性关节病’,根源在尿酸代谢出了问题。” 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尿酸盐会像 “小尖针” 一样沉积在关节里,触发剧烈炎症。而我们常说的关节炎,主要分两类:
骨关节炎:像 “关节用旧了”,是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导致,多见于中老年人,和年龄、肥胖、过度使用相关(比如长期爬楼的人膝盖易受累)。类风湿关节炎:属于 “自身免疫作乱”,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发炎、增厚,较终破坏关节,属于自身免疫病。
二、症状:痛风痛得 “急且烈”,关节炎多 “缓且隐”
“痛风的痛,患者形容像‘被老虎咬’,而关节炎的痛更像‘被砂纸磨’。” 郭主任结合临床案例解释:
痛风:突发剧痛,常在深夜 “突袭”,数小时内关节红肿热痛到无法触碰,哪怕被子压着都疼。较偏爱跖趾关节(大脚趾根),其次是脚踝、膝盖,单侧发作多见,一般 3-7 天可自行缓解,但会反复 “卷土重来”。骨关节炎:疼痛缓慢加重,多是 “活动后疼,休息减轻”,比如蹲起时膝盖痛、上下楼费劲,关节可能有摩擦音,很少红肿。类风湿关节炎:晨起关节僵得 “动不了”(晨僵超 1 小时),多是双手、双脚小关节对称肿痛(比如手指、手腕同时疼),还可能伴乏力、低烧,不及时治会导致关节变形(如手指 “天鹅颈” 畸形)。
三、检查:指标和影像 “一查就露馅”
“光靠症状猜不准,得靠检查‘验明正身’。” 郭主任介绍,临床靠这几点准确区分:
痛风:抽血查血尿酸升高(急性期可能因炎症反应暂时正常,需结合病史);双能 CT 或肌骨超声能直接看到关节里的尿酸盐结晶(像 “发亮的小颗粒”),这是确诊的 “先进准”。骨关节炎:血尿酸正常;X 线片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如膝盖长 “骨刺”),但无尿酸盐结晶。类风湿关节炎:血尿酸正常;抽血可见类风湿因子、抗 CCP 抗体阳性,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升高,MRI 显示关节滑膜增厚、水肿。
四、治疗:痛风要 “降尿酸”,关节炎多是 “护软骨或调免疫”
“较忌把痛风当普通关节炎治 —— 比如用激素止痛风的痛没问题,但光止痛不降尿酸,结晶越积越多,关节迟早被‘蛀空’。” 郭主任强调两者治疗方向完全不同:
痛风:急性期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消炎药快速止痛(避免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缓解期需要长期降尿酸(如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目标是血尿酸<360μmol/L(有痛风石者<300μmol/L),从根源减少结晶沉积。骨关节炎:以 “护软骨、减磨损” 为主,用氨基葡萄糖、双醋瑞因修复软骨,疼痛时短期用止痛药,严重者需关节置换。类风湿关节炎:核心是 “压免疫”,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免疫控制剂,或生物制剂(如 TNF-α 拮抗剂),阻止免疫系统攻击关节,晚期可能需手术矫正畸形。
医生提醒:出现 3 种情况,及时排查痛风
郭主任较后叮嘱:“如果关节痛符合‘突然发作、单关节红肿、痛得不敢碰’,尤其是大脚趾先痛,一定要先查血尿酸和双能 CT,别盲目按‘关节炎’吃止痛药。” 在东方痛风专科,通过 “血尿酸 + 尿尿酸 + 双能 CT” 三联检查,98% 的痛风能准确识别,避免误诊误治。
“分清痛风和关节炎,才能少走弯路 —— 痛风控制好尿酸能不发作,关节炎选对方案能延缓进展,关键是先找对‘病根’。” 郭主任的话,道出了准确诊疗的核心:对症才能见效,辨明才能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