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高考复习

高考复习莫入心理误区

  距离中高考几十天的日子里,家长和孩子是否还存在误区?误区又有哪些呢? 

  邀请了学大教育中高考研究员闫老师做客本访谈,他说:“所谓误区是指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总复习阶段只有端正认识,走出误区,才能提高复习效率,为考试成绩“保增长”,进而实现自我目标。” 

  经多年对考生的研究他总结,一般总复习中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误区一、以强补弱。绝大多数考生一般都会有强项学科和弱项学科,所有学科都强的优秀生是极少数,都弱的也特别少;多数考生的学业水平也总是有强一点的,也有弱一点的。从认知的角度讲这完全是正常现象,一般语文好的考生相当一部分数学弱,数学好的考生语文较弱都很正常。因为数学的思维是逻辑思维,由左半脑负责,而语文学科属形象思维,主要由右半脑负责。也就是说,决定于是以哪半脑为主导思维方式的。 

  那么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在总复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这种状况呢? 

  闫老师表明:在中考多项学科面前,正确的复习策略是“强科更强,弱科变强”,而最大的误区是“以强补弱”。但是一部分考生有强科、有弱科,企图进一步强化强科,花更多时间和精力于此,做题进一步提高强科的成绩,弥补弱科得不到的分。表面上看似乎有一定道理,其实这个复习策略大错特错。 

  误区二、堤内损失堤外补。“堤内”是形容上课,“堤外”是指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有按常规: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其中核心环节是听讲,这很大程度决定了成绩始好坏。那些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就等于放弃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而绝大多数考生参加了课外辅导,一心指望“堤内损失堤外补”。这样有一定好处: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是班级授课,教学进度按大纲走就有个教学起点问题——抓中间带两头,因此课堂教学总有“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产生。但问题是否真的会听、会记、会思考,提高了课堂的听课效率和质量?如果能够做到,那么加上课外辅导应该比较完美,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闫老师告诫:堤内损失一定要补上。由于教育资料配置的不均衡,班级授课体制问题,任课教师辅导环节的薄弱,差别现象客观存在,因此进入总复习后,要对比较薄弱的学科和学科内比较薄弱的环节等问题,一定要在考前做全局安排。利用周六、日,参加弱科、弱项的强化和针对性辅导十分必要。总之,首先还是要抓住听讲这一关键环节。 

  误区三、本末倒置。“本”与“末”在字词的分类中不是“象形”,也不是“会意”,属于“指示”一类:“本”是指树根,“末”是指树梢。这里说的“本”是考试出题依据的两本书,课本和《考试说明》;“末”是指其他复习资料。形容考生在总复习中不重视课本和《考试说明》的现象,得到一本所谓“真题”或“母题”,以为如获至宝的严重误区。目前市面上复习资料成灾,错误百出,因此要在教师指导下做理性选择并适度。其定位是参考,不是复习依据,也不是复习依托。 


  命题专家表示:课本才是复习的依托,“教材是命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008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有50%的试题是以课本上的题为蓝本。无论哪个学科,在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看书,认真看书是中考取胜的法宝。《考试说明》是复习的惟一依据,也是命题的惟一依据,一定要认真地研读,万万不能进入本末倒置的误区。 

  误区四、有病乱求医。家长比考生还着急,于是“有病乱求医”现象比比皆是。所以,选择强化冲刺辅导一定要理性,要认真进行考察,万万不可“乱投医”。什么“提分诀窍”、“特别训练法”、“半个月变成尖子生”,显然是“谎言”。在认知规律面前,在考试规律面前很难创造那么多“奇迹”。认知规律、考试规律讲究科学、讲究方法,“投机取巧”不可要。 “猜题押题”、“真题、母题”、“捷径”,会将考生引入歧途。 

  闫老师提醒:选择课外辅导一要看师资,包括能力与师德两个方面;二要看业绩,他们过去辅导的学生成绩如何;三要看信誉,那些所谓“承诺”、“许愿”都是在骗人。总之,需要辅导的就去,不需要的、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不要逼孩子去;需要辅导的一定要理性选择,千万不能“有病乱投医”,当前阶段,考生根据自己的弱科或知识点薄弱处有针对性地个性化辅导效果会更好。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