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我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已超过92%,规范产检对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具有显著作用。从确认妊娠到分娩,产检如同一张动态更新的“健康地图”,既监测胎儿发育轨迹,又为母体健康保驾护航。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检查项目和时间节点,许多准父母常陷入困惑:哪些是必查项目,检查时间如何把握,如何避免“过度检查”或“漏检”风险?
一、孕早期基础筛查(6-12周)
确认妊娠后的首次系统检查是孕期健康管理的重要开端。孕妇需在6-8周完成建档检查,包含血常规、尿常规、血型鉴定、肝肾功能检测及传染病筛查(乙肝、梅毒、HIV等)。此时通过超声检查可确认胚胎着床位置,排除宫外孕风险,并观察到原始心管搏动。
11-13⁺⁶周需进行NT检查(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测量),该数值超过2.5毫米时提示染色体异常风险。同期开展的早期唐氏筛查通过母体血清检测,结合NT值可得出21-三体综合征风险评估报告。高龄孕妇或高风险人群建议直接选择无创DNA检测(NIPT)。
二、孕中期深度监测(16-28周)
15-20周需完成中期唐筛,通过检测甲胎蛋白、游离雌三醇等指标进行二次染色体异常风险评估。此阶段需特别注意22-24周的大排畸超声检查(系统胎儿超声),该项耗时约40分钟,可全面评估胎儿器官发育情况,筛查出85%以上的结构畸形。
24-28周需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OGTT试验),孕妇需空腹口服75g葡萄糖水,分别检测空腹、服糖后1小时和2小时的血糖值。该时段还需复查血常规监测贫血状况,通过铁蛋白检测可精准判断缺铁程度,为营养补充提供依据。
三、孕晚期分娩准备(32-40周)
从32周开始,胎心监护(NST)需每两周进行,36周后调整为每周监测。34-36周需复查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B族链球菌筛查可有效预防新生儿感染。此时通过超声可评估胎儿体位、估重及羊水指数,结合骨盆测量为分娩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37周后每周需进行产检,重点监测血压变化预防子痫前期,通过胎动计数指导孕妇做好自我监护。对于超预产期孕妇,41周需住院进行催产评估,通过生物物理评分(BPP)判断胎盘功能状态,确保母婴安全。
特别提醒:双胎妊娠、高龄产妇(≥35岁)及存在妊娠合并症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检查频次。建议孕妇使用专用记录本完整保存检查报告,便于医生动态掌握孕期数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