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枣散是被国家禁用了。猴枣散被禁的直接导火索,是其配方中潜藏的重金属超标风险,猴枣散常被用于婴幼儿群体,儿童代谢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毒性物质的耐受度极低,使用该药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些损害,而且猴枣散配方中微量朱砂(含硫化汞)的神经抑制作用,稍有不慎可能会对孩子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猴枣散,作为一款在民间流传多年的中药制剂,曾因宣称的"清热化痰、镇惊开窍"功效,被许多家庭视为缓解小儿高热、咳嗽的常备药。其成分以猴枣(猕猴胃结石)为核心,搭配一些名贵药材,一度在中医药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这一传统药物近年却被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列入禁用名单,究其原因如下:
1、成分安全隐患
尽管药品说明书中标注了牛黄、珍珠等"珍稀成分",但实际检测发现,部分批次产品中砷、汞等重金属含量远超国家限定标准。例如,2021年某省药监局的抽检结果显示,一款猴枣散的汞含量达到儿童每日耐受量的15倍。这些重金属一旦在体内蓄积,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肝肾器官造成不可逆损伤。
2、疗效迷雾
尽管猴枣散被包装成"千年古方",但其疗效始终缺乏严谨的科学验证。国家药审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在申报资料中,猴枣散的临床试验仅包含72例样本,且未设置对照组,完全不符合现代药物评审的"随机双盲大样本"原则。更尴尬的是,主要功效成分猴枣的药用价值至今缺乏分子层面的机制研究。
3、生态警钟
禁用的另一重要推力来自生态保护,猴枣作为猕猴胃结石,其获取过程极其残忍,需要猎杀野生猕猴剖取结石。根据资料显示我国猕猴数量在过去20年锐减40%,非法盗猎屡禁不止。2022年破获的一起特大走私案中,查获的2.3吨猴枣意味着至少500只猕猴遭杀害。
总结,猴枣散的禁用,实质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对传统医药的一次理性纠偏。它既不是对中医药的全盘否定,也非简单的"西化"思维作祟,而是在生命健康权、科学实证精神与生态伦理之间寻求平衡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