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试管婴儿需求的夫妇而言,宫腔镜检查是试管婴儿前期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它有助于医生评估子宫内环境,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试管婴儿成功率的问题,如子宫内膜息肉、粘连等。了解试管前宫腔镜的流程以及其与促排周期的衔接时间表,能让患者更好地规划治疗进程,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以下将详细介绍试管前宫腔镜的流程和其与促排周期的衔接时间。

试管前宫腔镜流程
前期准备
在决定进行宫腔镜检查前,患者需要先完成试管婴儿的术前评估。初次就诊时,女方比较好在月经干净后 1
2 天且不同房,男方禁欲 27 天,空腹来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检查结果等综合评估是否符合试管助孕的指征,符合要求的夫妻双方由医生建档案、开化验。女方检查主要有血型、染色体、传染病、凝血功能、血尿常规、性激素、AMH、甲状腺功能、优生、阴道/宫颈分泌物检查(白带常规、HPV、TCT)、肝肾功、血糖血脂、肝胆胰脾肾乳腺及子宫附件彩超、心电图、胸片等,男方主要检查血型、染色体、传染病、精液常规及形态分析等。患者当日可以完成大部分检查,当日下午可以看部分化验结果。确定宫腔镜检查时间
常规情况下,若无特殊病变,建议在月经周期第 6
13 天(即月经干净后 37 天)进行宫腔镜检查。此时子宫内膜较薄,出血少,便于观察宫腔形态、内膜均匀性及是否存在息肉、粘连等异常。若需评估内膜成熟度(如内膜厚度、血供),可选择排卵前检查。如果患者曾进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粘连分离等治疗,需在术后 1 - 2 个月复查,确认宫腔环境恢复后再进行宫腔镜检查。试管婴儿周期前的预处理通常也要求在促排卵启动前完成宫腔镜检查,以确保子宫环境适宜胚胎着床。若发现异常(如内膜炎、息肉),需先治疗再进入促排卵阶段。术前准备
身体检查:在进行宫腔镜检查前,医生会要求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白带常规、传染病四项等,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进行宫腔镜检查。患者还需要在检查前禁食禁水 68 小时,以防止在检查过程中发生呕吐。个人卫生:患者应使用温水清洗外位,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用品,检查前三天内禁止性生活,以减少感染的风险。物品准备:带好术前化验及相关资料。宫腔镜检查过程
:根据手术需要,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局部或全身。局部时,医生会在患者的宫颈处注射剂,待患者感到宫颈部位麻木后即可开始检查。如果患者对疼痛较为敏感或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检查,也可以选择全身。消毒铺巾:医生对患者外位进行消毒,并铺上无菌巾,减少感染的风险。扩张宫颈:患者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即仰卧于检查床上,臀部靠近床边,双腿放在支腿架上,较大限度显露会阴,便于医生操作。医生使用窥器窥开阴道,暴露宫颈,然后用宫颈钳固定宫颈,再使用宫颈扩张器逐步扩张宫颈,以便宫腔镜能够顺利进入宫腔。如果扩张有困难的,可以配合使用一些药物。插入宫腔镜:医生将宫腔镜通过宫颈插入子宫腔内,通过宫腔镜前端的摄像头观察子宫壁、输卵管开口、卵巢等部位的情况。顺序检查:在膨宫及照光良好的前提下,医生移动宫腔镜,依次检查宫底、输卵管开口、子宫前壁、子宫后壁、子宫侧壁、子宫内口及宫颈管等各个部位,观察有无异常病变。如果发现有病变,医生会通过宫腔镜进行活检,将组织样本取出,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退出宫腔镜:检查完毕后,医生缓慢将宫腔镜退出宫颈管,结束检查。术后处理
观察:患者回到病房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阴道持续出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饮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为身体补充所需营养。休息与护理:检查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以免引起出血和感染。患者还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药物,以预防感染和止血。如果患者在检查后出现异常症状,如阴道出血、腹痛、发热等,应及时就医。与促排周期的衔接时间表
正常情况
通常在促排卵启动前完成宫腔镜检查。如果宫腔镜检查结果正常,无病变或仅轻微处理(如小息肉摘除),可在下一月经周期直接进入促排卵阶段,利用术后内膜修复的“窗口期”提高着床率。一般在月经第 2 天(月经来潮见血第 2 天),患者早上抽血及超声,结果无异常,则可进入促排卵周期,一般先打 4 天复诊,看卵泡生长情况。
异常情况
发现病变需治疗:若在宫腔镜检查中发现异常,如内膜炎、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需先进行治疗。例如,子宫内膜炎或粘连患者需治疗 23 个月,待炎症消退、内膜修复后再进入促排卵阶段。治疗完成后,医生会再次评估子宫环境,确定是否可以进入促排卵周期。术后恢复不佳:如果患者在宫腔镜手术后恢复不佳,出现出血时间过长、感染等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延长等待时间,直至身体完全恢复。待身体恢复良好,各项指标正常后,再安排进入促排卵周期。试管前宫腔镜流程和与促排周期的衔接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患者在整个过程中要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为试管婴儿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