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性神经耳聋
时间:2025-10-13 11:32:43
感音神经性耳聋(简称“感音神经性聋”)是较常见的性听力损失类型,占所有听力损失的90%以上。据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的医生介绍,理解感音性神经耳聋,关键在于弄清楚声音传导通路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一、它是什么?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可以把听觉过程简化为三步:
收集与传导:外耳和中耳收集声音,并将其传导至内耳。
转换信号:内耳的耳蜗(像一个专业麦克风)将声音的机械振动转换成生物电信号。
传递与分析:听神经将这些电信号传递到大脑听觉核心,较终被我们“听见”。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变部位就在第2和第3步,即内耳、听神经或听觉核心的损伤。 这意味着声音能正常传入内耳,但在“转换”或“上传”的环节出现了故障。
二、主要病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损伤?
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衰老(老年性聋)
这是较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的毛细胞和神经细胞自然凋亡,通常从高频听力开始下降,逐渐影响语言理解。
噪声性损伤
长期暴露: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如工厂、建筑工地)而不佩戴防护设备。
急性暴露:一次很强的脉冲噪声(如爆炸、声)可直接损伤毛细胞。
药物性耳聋(耳毒物)
某些药物会损伤内耳,其损害通常是不可逆的。常见的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
某些化疗药物(如顺铂)
大剂量的水杨酸盐(如阿司匹林)
袢利尿剂(如呋塞米)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可能在出生时或成年后发病。
疾病与感染
细菌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带状疱疹、巨细胞细菌。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内耳。
梅尼埃病:以波动性听力下降、眩晕、耳鸣为特征。
听神经瘤:一种生长在听神经上的良性肿瘤,会挤压神经导致听力下降。
其他原因
头部外伤
先天性因素(如母亲孕期感染风疹细菌)
三、核心症状与特点
语音分辨力下降:这是较典型的特征。患者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内容,特别是嘈杂环境下(如多人聚餐)交流非常困难。感觉别人“咬字不清”或“说话含糊”。
听力范围缩窄:通常高频听力受损。这意味着能听清元音(如a, o, e),但听不清辅音(如s, sh, f, th),导致“听得到但听不懂”。
耳鸣:绝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伴有耳鸣,常为高调性的“蝉鸣声”。
重振现象:
“小声听不见,大声受不了”。
表现为对轻微的声音听阈提高(需要更大音量),但对大的声音的耐受阈却降低,觉得异常刺耳、难以承受。
听力图表现:纯音测听检查显示,气导和骨导听力曲线均一致下降。
四、治疗与康复:还有办法吗?
这是一个残酷但需要面对的现实:受损的内耳毛细胞和神经细胞在人体内无法再生,因此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或手术可以治好。 治疗的核心在于康复和干预。
药物治疗(仅对部分、早期、特定病因有效)
在突发性耳聋的急性期(发病72小时内至2周),通过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和神经营养药物进行治疗,有部分或完全恢复的可能。
对于其他慢诱人音神经性聋,药物主要用于辅助治疗(如缓解耳鸣、眩晕),无法逆转听力损失。
助听器(较主要、较有效的干预手段)
一旦确诊且听力损失影响到日常生活,应及时验配助听器。
现代数字助听器能针对不同的听力曲线进行准确放大,并能有效压缩过大声音,缓解“重振”现象,提高言语清晰度。
切勿拖延,长期缺乏声音兴奋会加速大脑听觉核心的退化。
人工耳蜗(针对重度至很重度患者)
当助听器也无法提供有效帮助时,人工耳蜗是较终的解决方案。
它是一种电子设备,通过手术植入内耳,绕过受损的毛细胞,直接用电信号兴奋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
听觉与言语康复训练
无论是佩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需要配合康复训练,帮助大脑重新学习和理解声音。
感音性神经耳聋是一个“信号转换与传输”系统内部的故障。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的医生在此提醒,它的防治关键在于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耳鼻喉科进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查。虽然无法治愈,但通过科学的康复手段(尤其是助听器),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沟通质量,重回有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