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排卵针主要成分为促性腺激素(Gn),通过模拟人体自然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直接作用于卵巢促进卵泡发育。临床上常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排卵障碍或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等患者。医生会根据个体激素水平、卵巢储备功能及治疗方案选择重组人促卵泡激素(r-FSH)或尿源性促性腺激素(HMG)。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备孕女性都需要使用促排卵针。正常排卵周期的人群擅自注射可能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等风险。患者需经过基础性激素六项检测、阴道超声卵泡监测等专业评估后,由生殖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精准把握注射时间窗的核心要点
标准治疗周期通常建议在月经周期第2-5天开始注射,此时卵泡处于早期发育阶段。具体启动时间需结合治疗方案调整——长方案需先进行降调节,短方案则可直接启动。每日注射时间建议固定在上午9-11点,误差控制在2小时内,以保证血药浓度稳定。
临床数据显示,连续注射7-12天后,主导卵泡直径可达18-20mm。此时需通过超声密切监测,当70%卵泡>17mm且雌激素水平>200pg/ml时,注射破卵针(HCG)触发排卵。整个过程需配合3-5次B超检查及血液激素检测,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二、治疗周期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进行药物保存(2-8℃冷藏)和注射操作,自行更改剂量可能导致卵泡发育不同步或卵巢过度刺激。建议注射后保持30分钟静卧,避免剧烈运动。同时需关注腹胀、尿量减少等OHSS预警症状,发生率约为1%-5%。
饮食方面应保证每日90g优质蛋白摄入,推荐鱼肉、蛋白粉等易吸收来源。需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防止注射部位出血。心理调节同样重要,焦虑情绪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建议配合正念冥想等减压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促排卵治疗必须配合全程医学监护。每个周期结束后需进行卵巢功能评估,连续治疗建议不超过6个周期。治疗后12-36小时为最佳受孕窗口期,建议通过超声确认排卵后安排同房或人工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