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大考验!你离 “心理感冒” 有多远?
在郑州科大医院精神心理科,贺家炳医生常常接触到因心理问题而困扰的患者。如今,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有一种被形象地称为 “心理感冒” 的状况,悄悄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是 “心理感冒”?我们又该如何察觉自己是否正在面临它的威胁呢?
所谓 “心理感冒”,通常涵盖了抑郁症、焦虑症、压力过大导致的心理疲劳以及适应障碍等情况。这些心理上的不适,如同身体感冒一般,有着各自的 “症状” 表现。比如抑郁症患者,常陷入持续的情绪低落,曾经热爱的事物也无法再提起他们的兴趣,身体感到疲倦无力,睡眠也受到严重影响,夜晚辗转难眠。很多时候,轻度抑郁症容易被忽视,人们往往只觉得是普通的情绪波动,未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焦虑症患者则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忧虑的情绪中,身体也会出现诸如心悸、头痛、出汗等症状,干扰日常的生活与工作,无法集中注意力,仿佛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长期压力过大,如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家庭矛盾,会使人产生心理疲劳,情绪变得低落,做事情失去动力,对未来感到迷茫。而当人们遭遇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像失业、亲人离世、婚姻破裂等,可能会引发适应障碍,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仿佛陷入了一场情绪的 “低谷期”。
在贺家炳医生的诊疗经验中,判断是否有 “心理感冒” 倾向,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自我观察。情绪上,如果长时间情绪低沉,对生活感到无趣,提不起精神;思维反应比平时迟缓,遇到事情容易自责内疚;身体上,常常感到疲倦,不愿活动,还伴有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或者出现食欲变化,如没有食欲,又或者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在工作和社交方面,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在社交场合容易受惊、感伤,对有魅力的异性也毫无感觉,甚至开始忽视自己的仪表,变得邋邋遢遢。若出现上述多条症状,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一旦察觉到可能有 “心理感冒” 的迹象,也不必过于惊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来自我调节。首先,要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良好的睡眠能让身心得到充分休息,恢复精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适度的运动也必不可少,运动能够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物质,这些 “快乐激素” 能有效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感。同时,学会倾诉,当情绪不好时,向亲朋好友倾诉内心的烦恼,把憋在心里的情绪释放出来,也能让心情轻松许多。另外,还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自己在感到紧张焦虑时,快速平静下来。
倘若自我调节一段时间后,症状仍未得到改善,就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像郑州科大医院精神心理科的贺家炳医生及他的团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必要的药物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走出 “心理感冒” 的阴霾,重新拥抱健康、主动的生活。
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快节奏的现活中,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察觉 “心理感冒” 的苗头,主动应对,让心灵始终保持健康、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