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怎么办 中医治疗有绝招
急性乳腺炎,中医称为乳痈。产后一个月内的哺乳女性常得急性乳腺炎。那么,急性乳腺炎是如何形成的呢?得了急性乳腺炎要如何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中医治疗急性乳腺炎的妙招。
一、病因病机:
急性乳腺炎以哺乳期出现者最为常见,此阶段乳腺炎的比例达到急性乳腺炎总数的90%以上。
哺乳期出现的乳腺炎,中医称为“外吹乳痈”。病机为乳汁郁积,内有肝郁胃热,或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络闭阻,气血瘀滞,从而腐肉酿脓而成乳痈。其中乳汁淤积是最常见原因之一。
1.乳汁淤积
初产妇乳络不畅,或回乳不当,或破损后,惧怕疼痛不愿哺乳,均会妨碍乳汁排出,引起乳汁淤积,宿乳蓄积,化热酿脓,而成乳痈。
2.肝胃蕴热
女子属肝,属胃。新产伤血,肝失所养,若忿怒郁闷,肝气不舒,则肝之疏泄失畅,乳汁之分泌失调;或饮食不节,胃中积热,则肝胃失和,肝郁胃热阻滞乳络,乳汁淤积,气血瘀滞,热盛肉腐,终成乳痈。
3.外邪侵袭
新产体虚,汗出腠理疏松,授乳露胸,容易感受风邪;或外邪从破碎的处乘隙而入;或乳儿口气焮热,含乳而睡,热气从乳孔吹入,均可使邪热蕴结于肝胃之经,闭阻乳络,变生乳痈。
二、辨证论治
急性乳腺炎基本病机是乳络不畅、肝胃经气壅滞,常分为气滞热壅证、热毒炽盛证、正虚毒恋证、气血凝滞证几种证型。
1.气滞热壅证
这是急性乳腺炎的初期阶段,症见结块,排乳不畅,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恶寒发热,胸闷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宜疏肝清热,通乳消肿。可用瓜蒌牛蒡汤加减。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漏芦、路路通、木通等;偏于气郁者,加枳壳、川楝子;偏于热盛者,加生石膏、鲜生地黄;新产妇恶露未净者,加当归尾、益母草,酌减凉药;需要回乳者,加生山楂、生麦芽等。
2.热毒炽盛证
这是疾病的中期阶段,症见结块增大,肿痛加重,焮红灼热。伴壮热不退,口渴喜饮,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减。舌质红,苔腻,脉弦数。
治宜清热解毒,托里透脓。可使用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
3.正虚毒恋证
此阶段是疾病的后期,此时局部已溃脓,溃脓后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清稀不尽,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或低热不退,饮食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宜调补气血为主。使用八珍汤加生黄芪、制香附、陈皮等。
4.气血凝滞证
若疾病初起阶段应用大量抗生素或过用寒凉中药,则结块,质硬不消,微痛不热,皮色不变或暗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涩。
治宜疏肝理气,祛瘀散结。选用四逆散加鹿角片、山甲、桃仁。
三、外治法
除内治法外,外治方法在急性乳腺炎的治疗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中药外敷
疾病初起阶段,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双柏散,或用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等捣汁调敷。也可用仙人掌适量去刺捣烂外敷。
2.按摩
适用于乳腺炎未成脓阶段,具体操作如下:
按摩通经:手法触诊明确肿块位置、范围及导管不通之部位。消毒后,首先使用提捏手法刺激,引起排乳反射。
上涂润滑剂,先从乳腺无病变位置开始由四周向呈放射状排乳,双手拇指由乳根部向方向推进数次,促进肿胀内乳汁排出,使双乳尽量松软,以舒达经气、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紧张情绪,为手法排乳做准备。
舒络排乳:较松软后,分别按压乳中穴、乳根、膻中、肝俞、膈俞,再双手轮换由乳根部向方向推进数次,由轻至重,达到疏通乳络的目的。
触及乳腺肿块部分,注意有无皲裂、炎症病灶,肿块相应导管开口处有无小栓子。排出积乳时应观察有无脓性分泌物。双手拇指由乳根部向方向推进数次,促进肿胀内乳汁及脓液排出,乳腺积乳排出,腺体均匀松软即可,反复进行3~5次,可使淤积乳汁充分排出,每日2~3次。
- 2010-10-26急性乳腺炎怎么办 中医治疗有绝招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