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对话健康中国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以人文为怀 以仁心为尺 为健康中国建设持续...

http://www.qm120.com2025-10-20 20:00:06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美通社 PR Newswire

关键字:

北京2025年10月20日 /美通社/ --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亦是广大人民群众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为了更好地探讨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新华网推出高端访谈节目《对话健康中国》,立足国家战略高度,紧扣"健康优先"发展理念,深度聚焦在推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同时,通过汇聚政产学研医多方智慧,凝聚社会共识,为健康中国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决策参考,助力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彰显国家战略下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2015年,"健康中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

截至2025年,"健康中国"战略已稳步推进十年,"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也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逐步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为回顾"健康中国"战略十年来的实践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新华网特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成效、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规划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公立医院改革十年深耕见实效

今年是"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十周年。十年来,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在改革浪潮中不断探索转型,从战略定位到服务模式均实现了深刻变革。

谈及十年来医院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下的战略转型,廖岚书记坦言,这一过程首先体现在对公益性的坚守上,"作为三甲头部医院和国家区域中心建设单位,医院始终将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放在首位,不仅把国内最先进的诊疗技术带到百姓家门口,更通过牵头成立专科联盟,构建覆盖全国的分级诊疗网络,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

她介绍,医院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前端延伸,成立健康管理医学学科,开展疾病早期筛查与健康科普,将"治已病"的重心逐步转向"防未病"。在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医院通过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发挥辐射效应,实施新技术平移,填补了多个区域的医疗技术空白。

服务模式的创新同样是转型的重要一环。廖岚书记介绍,医院已构建起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从院前健康管理到院中诊疗,再到院后康复随访、宁养疗护,形成了"医院诊疗+社区服务+健康管理"的闭环。多学科协同诊疗(MDT)模式的推广,让复杂疾病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整体化治疗;日间手术中心的建设则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而"互联网+医疗"的深度应用,更让在线问诊、药品配送等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大幅提升了就医便捷性。

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转变,则是改革的关键一步。廖岚书记以实践案例说明,医院通过健康管理医学科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健康体检管理中心的早期筛查,则减少了晚期重病的治疗成本,缓解了医保压力。同时,医院通过输出健康管理标准、培训基层医生、搭建远程平台等方式,推动分级诊疗落地,让健康服务延伸至基层,尤其方便了老年群体和异地患者。在公共卫生领域,依托国家级防控基地,医院建立的"平战结合"体系在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健康科普与义诊则让更多人主动参与到健康维护中。

面对老龄化加剧和慢病负担加重的挑战,廖岚书记认为,公立医院仍需持续发力。从强化预防保健、推行MDT模式,到优化出院后延伸服务、建设老年友善医院,再到深化"互联网+医疗"应用,每一项举措都直指"健康有人管、看病不再难、服务有温度、负担能减轻"的目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医院管理者保持战略定力、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参与,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及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协同支持,唯有凝聚各方力量,才能真正将这项事业推向深入、落到实处。"廖岚书记说。

以人文为怀 以仁心为尺 书写医者担当

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深耕医疗卫生领域的十年间,人文建设作为提升医疗服务品质的核心标志,愈发受到重视。如何将人文关怀从理念转化为具体诊疗行为,如何守护医者仁心、增强医师群体的职业认同,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谈及医院的人文建设,廖岚书记强调,人文关怀应渗透在诊疗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让患者从踏入医院到康复随访的每一步都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她举例,为此,医院通过"制度引导、场景落地、情感共鸣"三个层面推动理念落地:

制度上,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推出标准化服务用语,将患者满意度纳入考核,并成立人文护理专委会;场景中,针对"一老一小"设立"橙心助老"驿站、"粉馨护幼"诊室,打文护理示范病房、"静音病房"等;情感上,通过岗前人文培训、分享暖心故事,让关怀成为医护本能。在患者口中,新时代的医护人员被亲切称为"当年的红军医护兵。"这生动诠释了人文诊疗的核心:当医护与患者"结伴同行",治疗便不仅是身体的治愈,更是心灵的抚慰。

关注医者群体的成长与价值认同,同样是人文建设的重要维度。廖岚书记认为,医务人员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主力军,需从激励机制、职业发展、文化建设三方面发力:激励上,建立荣誉体系、宣传医护事迹、解决生活后顾之忧,让"干得值"成为共识;职业发展上,打破岗位限制、完善评价体系,通过自主评聘为近千名医务人员晋升职称,畅通成长通道;文化上,以岗前宣誓、院史馆参观厚植传承感,借医师节活动、节日关怀增强归属感,更打造卡通IP和文创产品,让文化可视可感。

对于青年医生的培养,医院坚守"传帮带"传统,从入职起筑牢职业理想根基。新职工岗前培训中,老主任以亲身经历讲述从医故事,院史馆参观让年轻人触摸前辈坚守的初心;机制上,"扬帆工程"分层次配备导师,从"青苗"到领军人才均有专属培养路径,博士后双导师制更兼顾临床与科研,助力全面成长。

回望健康中国推进的十年,廖岚书记指出,医者群体的精神特质与伟大抗疫精神高度契合,医院的"首创精神、老表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急先锋精神"与之呼应,共同构成"1145"新文化体系的核心,"这些精神特质已成为医院的文化基因,未来将继续滋养新质生产力,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党建引领聚合力 擘画健康新蓝图

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中,党建引领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力量。作为医院发展的"根"与"魂",党建工作如何与学科建设、服务优化深度融合,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全院上下的自觉行动?

谈及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廖岚书记强调,医院始终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党建+"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在学科建设上,推行"党建+学科查房",医院党委用4个月时间组织50多场专项查房,与600余名骨干医护沟通,梳理解决370个实际问题,优化10项核心流程,打通学科发展堵点;实施"双带头人"制度,让党员科主任兼任支部书记,在重点学科设立"党员攻关先锋岗",推动党员骨干冲在技术攻关一线,让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国家级水平诊疗服务;

在服务优化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停车难"等问题,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将职工车位让给患者,减免急诊和住院患者停车费,使等车位时间减少60%;创新"三全五组"工作法,让党员全员参与服务提升,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克服务痛点,让党建延伸至服务"最后一公里"。

廖岚书记表示,筑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基,需要以整体服务重塑体系、以智慧手段提升效率、以"三医协同"打破壁垒,而党建引领将始终是这一进程中最坚实的保障,为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注入动力。


本文RSS来源:美通社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