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孤残儿童

“无腿妈妈”用坚强诠释母爱 37年照顾130名孤残儿童

  

许月华把福利院当成了自己的家,中秋节她来看望孤儿。

许月华正“走”在去福利院的路上。


许月华带着01月饼看望正在病床上的“女儿”社淋淋。

  靠板凳走路37年如一日做义工 “无腿妈妈”用坚强诠释母爱

  许月华和130多名孤儿的故事

  本报见习记者曹文/图

  “噔——哒,噔——哒……”

  当年,仿佛上天眷顾,许月华在不经意间找回了自己的“双腿”。记者观察到许月华的行走方式,需要用力的部位除了双手,还需要腰腹的甩动。两只手撑住板凳边缘,移动一步,同时甩动身体。

  摔倒了再爬起来,许月华的手臂酸痛发麻,甚至举不起筷子。手上的血泡只有在夜间孩子们熟睡时,自己才用布条包裹起来。一天晚上,福利院的周院长偷偷地站在树下,看着许月华艰难的行走,感动得流泪了。

  许月华,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板塘乡妇女,双腿高位截肢的残疾人,在福利院义务工作了37年。从1973年被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开始,她用小板凳充当双腿做义工,含辛茹苦,一手带大了130多名孤儿。人们亲切地尊称她为“板凳妈妈”。


  初进福利院

  12岁那年,疾驰而过的火车瞬间碾碎了她的双腿

  2010年9月22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上午10时,清脆的板凳移动声在湘潭市福利院幼儿园长长的过道上响起。

  是许月华来了。

  她熟练地挪动手中的两只小板凳,笑容满面。在蓝色地板的映衬中,节奏缓慢、有力。人还未到,幼儿园里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童声“娭毑,娭毑”,孩子们熟悉了许月华的板凳声。

  谁也不曾想到,如今心态平和、谈笑风生的许月华在17岁那年初进福利院时极其自卑。

  79岁的福利院老书记姜印祥,仍然清楚地记得许月华第一天来时的场景:寒风凛冽,许月华衣着单薄,脸色惨白,嘴唇干裂,在继父的背上低着头不住地颤抖。

  老书记很快了解到,许月华1岁丧父,母亲带着她和姐姐到邻村。12岁那年,她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世。仅仅过了3个月,许月华在铁路上从散落的煤渣中翻捡煤核补贴家用时,疾驰而过的火车瞬间碾碎了她的双腿,为保全性命,高位截肢。

  扯草、喂猪、砍柴、捡煤,许月华丧失了需要通过外出活动的生存技能,本是一贫如洗的家庭越发捉襟见肘,家人还必需腾出时间照顾她。许月华不得不以缝缝补补,烘棉花、绩麻、纺纱等“坐着才能做的活儿”减轻家里的负担。村里考虑到许月华的苦楚,开会决定送她到福利院。

  有人开始商量,甚至要在许月华的凳子、床上各锯开一个洞子,以解决日常的方便。坐在福利院中的许月华很快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就是现在看来,许月华仍然是湘潭市福利院史上第一个高位截肢的残疾人。后来我们考虑给她装假肢,医生都说没有办法。”老书记说。

  本来福利院只收纳城市户口的人,她是受到特殊照顾才被福利院接纳的;为此,继父还必需按月给她供应粮食。

  “轧成这个样子,人还年轻,这辈子怎么是个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盖着不再破烂的棉被,回想着新的环境和某些令人难受的言语,第一个晚上,许月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靠板凳走路成孩子们的妈妈

  “我那时候觉得这些小孩多么可怜,他们没有妈妈,我想我要给他们母爱,成为孩子们的妈妈。”

  当时的福利院条件极为艰苦,许月华、一名护理员、一名临时工,还有八个孩子拥挤在一间大房子中。做些缝缝补补,平时帮忙照看一下孩子,许月华勤劳、善良的本性开始显露出来。

  1974年的一天,一个出生只有3天,名叫胜利的女婴被送进了房间,“哇——哇”凄凉的哭声使许月华放下了手中的针线,嘱咐临时工朱莲英将孩子抱给她。许月华注意到,孩子患有先天性唇腭裂。

  “我那时候觉得这些小孩多么可怜,他们没有妈妈,我想我要给他们母爱,成为孩子们的妈妈。”因为福利院护理人员太少,姜印祥答应许月华可以照顾胜利。

  许月华欣喜若狂,“仿佛我自己真的做了母亲。”胜利的口腔与鼻孔相通,喂饭,喝水极为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呛坏,如果感冒引发气管炎就更加需要小心翼翼了。因此,许月华不得不将食物做成流质,用奶嘴一滴一滴地喂进胜利的嘴里,这样一餐饭需要花费近一个小时。通过精心照料,胜利慢慢长大,后来院里决定为她做手术,许月华通宵守候在胜利的身旁。胜利的伤口愈合,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正是在护理胜利的过程中,许月华找到了人生道路上的成就感,她开始了更加令人“疯狂”的计划——决心将护理孩子的工作继续到底。

  而这在旁人看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话。当时的福利院院长周社英对许月华撂了一句话:“你能走路,我就给你带!”

  仿佛上天眷顾,许月华在不经意间真的找回了自己的“双腿”。院里一个刚满一岁的孩子撑着小板凳一步一步挪动学走路,许月华豁然开朗,得到了启示。她找来两张小板凳,尝试着这个决定人生命运的行走方式。

  为了避免闲言碎语,许月华选择在夜间训练。记者观察到许月华的行走方式,老式民房,地面凹凸不平,需要用力的部位除了双手,还需要腰腹的甩动。两只手撑住板凳边缘,移动一步,同时甩动身体。由于许月华完全没有左腿,右腿仅仅残留一寸,所以每移动一步,都只能将右腿置于板凳上。这样的难度导致,向左迈进时,身体需要大幅度甩动。

  摔倒了再爬起来,许月华的手臂酸痛发麻,甚至举不起筷子。手上的血泡只有在夜间孩子们熟睡时,自己才用布条包裹起来。一天晚上,周院长偷偷地站在树下,看着许月华艰难地行走着,感动得流泪了。第二天,许月华能走路的消息传遍了福利院。


  许月华成功了!

  不拿报酬的编外护理员

  许月华亲手编织的毛衣至少一千件,能装一辆货车

  “抱”的说法在福利院里人人皆知,说的正是许月华的绰号。“许月华像一只正在哺育小鸡的,大大小小的孤儿常常将许月华团团围住。”老书记姜印祥乐呵呵地说:“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

  四张床连在一起,足足有五米宽,晚上许月华睡在中间,七八个孩子并排躺在两侧。白天,许妈妈和他们在床上嬉戏,给孩子们喂奶,爬来爬去,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这个刚睡下,那个又醒了;这个刚停止哭声,那个又扯开嗓子。”

  因小儿麻痹症在9岁时被送进福利院、被许妈妈带大的方进回忆说。

  有人说这是一个儿童游乐场,一个小舞台,福利院的院长文又武说“这是一个床上幼儿园”。

  “恐怕外面的人忽视了一点,在我们福利院许多小孩有缺陷。要么是外形上,要么是身体内部,有的人看到这样的小孩会惧怕,甚至恶心,但是许月华却和他们同床,这真的不简单。”1991年进福利院医务室工作的廖永红认为。“如果她有嫌弃的心思,那她肯定护理不好,甚至不能坚持下来。”

  福利院的情况特殊,使得许月华的工作难度极大,每个小孩都有各自的缺陷,护理方法不一。

  每天一早醒来,许月华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孩子们是否尿床了。子,穿衣服,喂饭,许月华忙得不可开交。老书记亲眼见过许月华在冬天结冰的时候,用稻草秆绑在凳腿上来到河边洗衣服、床单。许月华将厚厚的冰块敲出一个窟窿,常常在冰天雪地里洗上近两个小时。

  除此之外,必修课还包括晚饭后的磨米粉。将一盆子大米放在木桶中捣碎,熬好,这些是孩子们第二天的粮食。

  为了让单位少花钱又使得孤儿穿得好,许月华有空的时候就埋头织衣服。对着书本图案,许月华学会了多种针织套路。方进说,他从小到大穿过10多件许妈妈亲手编织的衣服。“基本上,每个孩子都穿过她编织的衣服。”姜印样统计,至少一千件,厚厚的毛衣能装一辆货车。

  “草药师傅”是大家对许月华的另一个称号。许月华跟着一个姓唐的医生学习了不少治感冒、发烧、腹泻、消炎、外伤口包扎的方子。“猴子”社爱聪还不到一岁,高烧降不下,奄奄一息,福利院的人甚至给“猴子”挖好坟墓了。许月华觉得西药不行,亲自在山里采回草药,没想到药到病除。

  许月华的按摩手法也不赖。多年的经验,使许月华意识到,许多被抛弃的孩子都是骨头上出了问题,按摩疏通血脉往往能治好。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觉得她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很困难的,可她没有别的地方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做。”老书记动情地说,“没有报酬啦,有多少人能做到?”


  130多个“儿女们”

  她用坚持不懈的行动将母爱的定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许月华是130多个孤儿的妈妈,但恐怕同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孤苦的妈妈。被她带大的孩子,要么被人抱走,有了新的家庭,从此杳无音信;要么远走高飞,一去不复返。似乎孩子们并不知道感恩。至今仍然和许月华有联系的仅仅只有四位,方进、胜利、社淋淋、社辉。

  回忆“儿女”,许月华恋恋不忘丹丹。中秋节的前一个晚上,老伴赖子元还向许月华提起丹丹闹洞房的事情。1987年11月,许月华结婚了,新婚之夜,丹丹一觉醒来,找不到妈妈,哭喊着来“闹洞房”,最后夫妻俩不得不把丹丹抱来一起睡。后来丹丹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七八年没有回来过。

  弃婴湘秋患有先天性肠炎,被送到医院时一直拉肚子。湘秋吃喝,排泄都十分频繁,许月华每天调食,喂养,洗尿布十多次,马虎不得。为了减轻小孩的痛苦,还坚持在小孩打针肿痛的地方做按摩、热敷。20多天过去,病情仍然无法控制,医院办公室中甚至写上了“39床病危!”的粉笔字。许月华撑着板凳来到院长面前,哭诉道:“她是孤儿,你们想想办法,一定要使她!”医生、护士流感动得落泪了,当即组成救治小组抢救。一百零七天后,湘秋痊愈了,许月华却病倒了。

  一岁多的方莲让许月华着实费了不少的心思。方莲双腿外翻,大家觉得基本上无药可治。许月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多好看的孩子!”许月华悄悄地行动,摸索出了一套治疗方法。她请朋友弄来杉树皮,木块,草药进行治疗,坚持一年多,方莲的双腿和正常孩子一样能走能跳了。

  至今让许月华最后悔的是没有治好方进的双腿。方进患有小儿麻痹症,九岁送来时膝关节严重弯曲,但是肌肉还没有萎缩。“由于站久了腿痛,我自己放弃了。”方进放弃了治疗,许月华为此伤心地哭过很多次。如今他的双腿完全萎缩,也靠着两只小板凳走路。

  不识字的许月华却是一个懂得教育的好妈妈。方进说,自己曾经想过放弃生命,因为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是多余的。“父母给你们生命,你能够存活下来这是你的大幸,生命是不能够轻易放弃的!”方进一直记得许妈话。

  乐观、开朗、勤劳、善良,她用坚持不懈的行动将母爱的定义诠释得淋漓尽致。许月华平静地说道:“在福利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有心无力,没做好。”

  1985年,许月华被授予省级劳模荣誉称号,如今55岁的她虽然不再奋斗在一线,但是仍然心系孤儿,每天往返于家与福利院之间,常常都会带来孩子们爱吃的东西。

  2010年8月2日,湘潭市总工会“百企万人大帮扶,爱洒莲城大和谐”募捐晚会上,许月华拒绝了工作人员的扶持,自己费力地坐上赠送的轮椅。主持人说道,这个细节是许妈妈坚强的象征。

  就是这样的精神默默地感染着人们。

  9月21日晚,第八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颁奖晚会现场,明星云集。历届金鹰艺术节最具人气演员奖获得者孙海英,站在舞台中间,用一贯铿锵、质朴的语言说:“我尤其要感谢支持着我整个精神一部分的一位女士,湖南湘潭岳塘区许月华。她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我在这里向她致敬!看了他的事迹以后,我发誓对我的工作我要更加认真地去完成。”


  走进许月华的心灵世界

  “如一尊不规则美的雕像,她坐在小板凳上,臀部以下所有的构件都不见了,脸上是诚实宁静的微笑。一个经历如此磨难的女人,应该是神情凄楚,言谈忧郁,她却如一泓质朴、清澈的小溪。”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过“无腿妈妈”许月华。

  37年如一日,身残志坚一手带大130多位孤儿。这个典型的农民女儿,她是怎样做到的?又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坚持不懈的?

  在与许月华相处的三天,记者努力地寻找答案。

  “我应该给他们一个母爱”

  无私、温情、仁慈、圣洁、真诚,这就是母爱,它的力量一旦爆发出,就会产生出奇迹。

  9月22日,记者追问许月华最大的爱好是什么?许月华说,她最爱孩子,和福利院的孩子在一起是最快乐的时光。

  “我应该给他们一个母爱,家的温暖。我好爱他们,我看到他们的父母抛弃他们,我就伤心得流泪。我想做他们的母亲,甚至比他们的母亲还要好。”从最初的胜利“哇——哇”的哭声开始,潜藏在许月华身上本能的母性被唤醒了,一个接一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许月华一走就是37年。

  每天不定时的睡眠,从来没有礼拜天,常常忘记了吃饭。

  同事廖永红记得,在一趟公交车上,许月华抱着生病的孤儿肖红,一旁的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指手画脚,甚至有人忍不住问道,“这是你的孩子吗?”许月华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的女儿!”

  从家里到福利院的黄泥巴路,上坡下坡,不知多少次跌倒,许月华说,心里向着幼儿园就不知道什么是痛。

  如今,130多位亲手带大的孩子,几乎音信全无。对此,许月华并不后悔,她始终认为,孩子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他们的福分。但是,她说“想孩子们”。


  “困难留给自己,方便留给别人”

  许月华的家中大厅墙壁上,一幅毛主席的画像发黄了,她准备去买张新的。

  与大多数50年代的中国人一样,在湘潭土生土长的许月华,对毛主席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尊敬、怀念和敬仰深深地植根于她的灵魂当中。

  不识字的许月华并不能阅读《毛主席语录》,只能在有限的广播、歌曲中寻找记忆的法宝。许月华说,每当困难之际,总能找到愈挫愈坚的勇气。“我要全心全意为孤老残幼服务”,“天大地大不如毛主席的恩情大”,“我自己能牺牲一切,我要为他们服务,我硬是有这个决心。”许月华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并且一如既往地推行。

  而其实,深刻的“毛主席情结”与自己的命运密不可分。残疾、孤苦、无助,1973年被大队送至福利院,有吃有住有穿,许月华说:“我获得了人生的第二次生命。”

  “我觉得自己还是听了毛主席的话。”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许月华感到一丝欣慰,“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留给别人,我有这样的想法。”

  幸福家庭是精神支柱

  像许月华这样的高位截肢残疾人,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不幸中的万幸。

  许月华曾经收到许多来信,尤其是部队上有很多战士向许月华求爱。因为不识字,许月华为此委托报纸刊登感谢信,并说明为了福利院的孩子,不会离开福利院。

  老伴赖子元是个本分的农民,父母早亡,1987年被送到福利院种菜,在领导的撮合下,许月华觉得能够继续在孩子们身边,就同意了。院里甚至和赖子元约法三章,“不许拿许月华当个跳板,否则开除。”

  20年来,两人恩爱如初。许月华记得,老伴在集体去北京参观回来后,提回来三斤桃子、三个椰子、一个大西瓜。从北京到家里,一路颠簸,五天以后,水果多半坏了。许月华骂他傻,却甜蜜地流泪了。

  夫妻俩在公家的事情上从不含糊。许月华坐月子期间挺着大肚子,缓慢移动身体去上班。许月华生下孩子后仅仅29天,就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儿子赖明智记得,母亲上班的时候他就被锁在家里。许月华正在对面的房子里照料孤儿,儿子站在自家的窗前哭喊着“妈妈,你不要我了。”许月华只能劝儿子,“他们没有妈妈,他们好可怜。”

  如今赖明智的工作成了大家担心的事情,廖永红说:“许妈妈担心养老成问题,希望儿子能够去参军,她就会放心了。”

  “我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北京看一下天安门,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她尽早实现,她没有双腿,我背她去。”赖明智对《法制周报》记者说。

  当记者向许妈妈转达孩子的心愿,许妈妈转过头去,悄悄地拭着眼泪。


  [记者手记]

  平凡的守望

  这个中秋节,我与“板凳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度过。

  这些孩子们被父母抛弃在这里——被这个世界所遗忘。但许云华能敞开心扉,与孩子们同甘共苦,将这个世界上最圣洁的母爱一丝一缕,半丝半缕地奉献给嗷嗷待哺的孩子。

  许月华的同事廖永红说:“许妈妈作为一个残疾人,做了原本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她在这里默默地承担数十年。”

  许妈妈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生的尊严。用世界上最质朴的行为——母爱,打动了千万人。守望着世道人心与人世生活的常识、常理、常情。

  中秋节这天,许月华依然忙里忙外。我随着她,带着月饼到福利院看望孤儿,与孩子们在一起,她幸福得像一朵花。

  这是一个最令我难忘的中秋节,我见到了工作场景之外的许月华,她从容、平静、乐观、富于表达。我体会着她“从不把自己当做残疾人”的生活信条,很快找到了答案。

  她不到一米的个子,忽然间在我眼前变显得如此高大!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