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恋母情结

什么是恋母情结

  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 boy)。

  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仿父”来概括。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情结是第一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情结第二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情结的反映,知识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情结。为什么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