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惠中医医院抑郁症医生孙军:青少年抑郁多发是怎么回事
近期,《三联生活周刊》有读者投稿,分享了她原本听话、的女儿患上焦虑、抑郁的故事:
“女儿自从在外地上大学起就渐渐地像变了一个人……彼时我只是‘淡淡的’,把这当作所有孩子成长的必经状况,所以有时安慰她、有时倾听她、有时喝止她、骂她……”
“那天翻手机相册,又看到2019年拍的女儿在泳池的照片,19岁身着泳装的她真的是青春靓丽……到了2020年过年的家庭合影里,曾经美丽昂扬的女儿却变得身形瘦削、笑容不再……我特别后悔自己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曾经恶狠狠地问女儿:‘你这么瘦,跟我说实话你是不是吸毒了?!’”
文章发出后,在评论区引起热议,有网友尖锐指出:
“你看这个妈你就知道她女儿为啥抑郁。”
“哪有孩子犯病扇耳光的,正常人都心疼得不行,我妈重度抑郁,我都心疼死了。”
“‘懂事很早,从不叫心’。说明女儿一直都没有被理解过被支持过,所以从小就自己完成很多事情从不求助,这样的孩子曾经无数次发出过求助的讯号,但也早就在一次次的失望中绝望了。”
这些“略显刺耳”的声音,不仅是对该读者家庭故事的共鸣,更揭示出无数人对青少年抑郁焦虑背后“隐藏因素”的深刻思考:当本该是“避风港”的家庭,反而成了青少年抑郁焦虑的诱因;当家长以为“为孩子好”,却一次次错过孩子的求救信号——家长究竟该如何看懂孩子的痛苦?家庭又该做些什么,才能拉着孩子走出情绪的泥沼?
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特地邀请来北京四惠中医医院特聘抑郁症医生、第二批临床人才孙军主任,他将从专业视角帮助我们深入解析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与应对之道,为家庭找回理解与连接的路径。
“孩子焦虑抑郁 不能简单归结于敏感”
《爱在四惠》:孙军主任您好,您在治疗郁证方面非常有经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抑郁焦虑问题。很多人认为,主要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了,孩子变娇气、敏感了,没有以前那么皮实。对此,您怎么看?
孙军主任:抑郁、焦虑的孩子越来越多,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于现在的孩子更敏感。其中,较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变化和家长的期盼。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各种培训机构也都宣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了日常学业以外,孩子还要去参加一些课外培训班。同时,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盼非常高,比如,家长本身学历水平相对不高,他会把自己的理想、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由他们来实现。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压力非常大。
孩子在幼年期,他的天性就是玩耍,在玩的过程中认识、适应。现在很多孩子知识储备足够,但是心理并不成熟。长时间重压之下,他们对外界环境、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够,学习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状态。
另外,学校原因也不可忽视。和以前的孩子不一样,现在孩子接触各类信息比较多,所以体罚式教育不太合适,还是要用关心来进行引导。
“焦虑、抑郁有明显症状 仔细观察即可分辨”
《爱在四惠》:抑郁、焦虑出现后,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情绪差是暂时的,过阵子就好”,往往因此错过早期干预时机。临床上,青少年抑郁、焦虑有哪些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早期信号?家长又该如何分辨,孩子的变化是心情不好还是得病了?
孙军主任:临床上,抑郁、焦虑有比较明显的症状。家长仔细观察,可以分辨出不同。比如说,抑郁的孩子可能会发呆,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不怎么睡觉,也不愿意与流。如果交流的话,反应比较慢。一个人待着,可能会有唉声叹气的表现。或者出现饮食障碍,表现为吃得很少或者不吃。
焦虑的孩子,脾气则会非常暴躁,可能家长稍微说一下,就出现特别激烈的反应。
另外,焦虑、抑郁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孩子身上的。如果出现类似情况,到医院运用心理测试诊断一下,确诊是焦虑还是抑郁,治疗方法会有所不同。
“确诊抑郁焦虑 需要用药治疗”
《爱在四惠》:听说很多确诊的孩子,并不愿意就诊治疗。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孙军主任:这种情况,还是要用药治疗。虽然西药服用伊始会有一些难受,但服用完之后,血药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患儿整体状态会好一些。有些家长会担心,经常吃西药的话,会不会对智力等方面造成影响?这是不必要的担心。因为医生都是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来用药,可以保证靠谱。另外也可以选择中药来进行治疗,效果也非常好。当然,也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中药中加入疏肝解郁之品,西药则根据情况配合抗焦虑、抑郁药物,能增强临床。
对于家长来说,需要主动和孩子沟通。只要孩子想治疗,一般病情都能够好起来。
当然,比较怕的是孩子拒绝。拒绝的话,怎么办呢?需要进行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找到他(患病)的痛点或者切入点,比如受欺负、对一些事情不开心,或是对家长某些方面不满意,等等,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在临床上,我也经常使用,效果非常不错。
有时候,会出现一种情况是,(患病)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不顺畅,存在阻隔,但愿意和医生来讲。为什么?主要还是家长的原因。
我们要思考,是不是从小时候起,很多事情家长就没有和孩子交流;是不是采取一些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样的话,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无论对错,他都会形成一种“我就和你对着干”的心态。
作为家长,还是要尽量少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而是多和孩子交流,听取孩子的诉求,帮助他解决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或是解决内心存在的一些“疙瘩”。比如说,孩子焦虑、抑郁之后,家长是不是可以和老师沟通,给予孩子一些关照,鼓励同学们和他一起玩耍、一起做活动,让他融入小集体,对病情的恢复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