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受损:病因、诊断与再生修复策略
作者: 时间:2025-07-28 浏览:0
内膜受损:病因、诊断与再生修复策略
一、定义与分级标准
子宫内膜受损指基底层内膜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按严重程度分为:
轻度:内膜厚度5-7mm,部分腺体缺失
中度:内膜厚度3-5mm,广泛纤维化
重度:内膜厚度<3mm,宫腔粘连(Asherman综合征)
二、核心病因
医源性损伤(90%病例):
反复/清宫术(3次以上风险激增)
宫腔镜手术(肌瘤切除/纵隔切除)
感染因素:
结核性子宫内膜炎(内膜破坏不可逆)
/流产后感染
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后内膜干细胞凋亡
三、典型表现
月经异常:经量减少(<20ml/周期)或
生育障碍:反复着床失败或孕早期流产
辅助检查特征:
三维超声显示内膜线中断
宫腔镜见苍白色内膜伴纤维索条
四、精准评估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内膜容积测量(<2.5ml提示异常)
MRI评估基底层完整性
功能检测:
子宫内膜血流(搏动指数PI>3提示缺血)
容受性检测(ERA检测窗口期偏移)
五、阶梯式修复方案
手术治疗:
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放置球囊支架)
宫腔灌注透明质酸防粘连
药物促进再生:
大剂量雌激素疗法(戊酸雌二醇8-12mg/日)
生长激素(改善内膜血流)
新型疗法:
自体干细胞移植(骨髓/经血来源)
富血小板血浆(PRP)宫腔灌注
六、妊娠管理要点
修复后3-6个月再评估(确认内膜稳定性)
辅助生殖时优先选择冻胚移植(避免促排周期影响)
妊娠后加强黄体支持(孕酮+雌激素联合)
注:重度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使内膜厚度改善率达60-70%,但妊娠成功率仍与原始损伤程度相关。建议早期干预,避免发展为不可逆损伤。
- 上一篇:子宫畸形:分类、诊断与生育管理策略
- 下一篇:反复流产:病因探索与精准化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