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病因解析与系统管理策略
作者: 时间:2025-07-28 浏览:0
:病因解析与系统管理策略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涵盖:
周期异常:<21天或>35天(发生率18-25%)
经期异常:<2天或>7天
经量异常:<5ml(月经过少)或>80ml()
育龄中约30%曾经历月经不调,青春期和围期尤为高发。
二、病因分类
结构因(30%):
(FIGO 0-2型)
子宫内膜息肉(检出率15%)
腺肌症(经量多伴)
内分泌病因(50%):
综合征(占无排卵性月经的70%)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减患者40%伴月经紊乱)
高泌乳素血症(PRL>25ng/ml)
其他因素:
凝血功能障碍(如携带者)
精神应激(通过HPO轴影响)
三、诊断路径
基础评估:
月经日记(至少3个周期)
盆腔超声(月经第5天检查)
性激素六项(月经第2-4天)
进阶检查:
宫腔镜检查(疑似内膜病变时)
凝血功能(经量过多者)
糖耐量试验(PCOS筛查)
四、个体化治疗
1. 药物治疗:
周期调节:
短效避孕药(优思明等)
孕激素序贯疗法(地屈孕酮10mg/d×10天)
止血治疗:
氨甲环酸(经量多)
丙酸睾酮(用于围绝经期)
2. 手术治疗:
宫腔镜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15%)
子宫内膜消融(完成生育者)
3. 生活方式干预:
体重管理(BMI>24需减重)
应激控制(认知行为疗法)
五、特殊人群管理
青春期:
初潮后2年内允许周期不规则
严重贫血需激素治疗
育龄期:
孕前调整月经周期
监测排卵功能
围绝经期:
排除内膜病变后对症处理
过渡至绝经的激素策略
六、并发症防治
贫血管理:
铁剂补充(血红蛋白<110g/L)
静脉铁输注(重度贫血)
骨质疏松预防:
钙剂+维生素D(闭经>6月者)
骨密度监测(每年)
七、中医调理
证型分类:
肾虚型(左归丸加减)
肝郁型(逍遥散加减)
血瘀型(少腹逐瘀汤)
特色疗法:
针灸(取穴三阴交、关元)
耳穴压豆(内分泌、子宫穴)
八、随访与转诊
常规病例每3-6个月随访
出现以下情况需转诊:
药物治疗无效
疑似恶性肿瘤
合并不孕
注:2023年FIGO新分类强调按病因指导治疗。建议建立"月经健康档案",记录基础体温、用药反应等。通过规范管理,90%的功能性月经不调可获得显著改善。
- 上一篇:宫腔粘连:病因、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 下一篇:卵巢早衰:定义、诊断与生育力保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