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知识 正文

卵纺锤体识别技术:揭秘孕育希望的奥秘

2024-12-06 知识
1219

  高龄女性在生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卵染色体异常问题,其中约80%的胚胎染色体异常与高龄卵有关。随着生殖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精虫显微注射(ICSI)技术在试管婴儿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显微注射技术中,为了确保成功率,必须精确地操作。

  首先,通过观察卵的极体(first polar bo)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纺锤体(spindle)的位置,这相当于卵的心脏。由于纺锤体在卵中不可见,因此在显微注射时必须小心避开,以防止刺伤卵的核心区域,从而提高受精和胚胎发育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纺锤体与极体的相对位置并非固定不变。据统计,大约有30%的纺锤体不在极体旁边。现代科技,如纺锤体观测仪,利用偏光显微镜的双折射原理,可以观测纺锤体的状况和位置。

  2017年8月,台湾生殖医学年会中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335位高龄妇女的案例。研究人员使用纺锤体辨识影像

卵纺锤体识别技术:揭秘孕育希望的奥秘

分析了287位妇女的1222颗卵,根据纺锤体偏移角度(Meiotic spindle deviation angles, MSDA)将其分为六组,并按卵刺激反应程度分为两组正常卵巢反应(NOR)和不良卵巢反应(POR)。

  研究结果显示,86.3%的卵可以观察到纺锤体信号,而只有33.3%的卵纺锤体偏移角度小于等于15°。纺锤体偏移角度小于等于90°的组别,其正常受精比率显著高于未侦测组和分裂末期组。在D3良好胚胎比率方面,各纺锤体偏移角度组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NOR和POR组别中,未侦测组的受精比率低于纺锤体偏移角度小于等于90°的组别。在NOR组别中,D3好胚胎比率在各纺锤体偏移角度组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POR组别中,未侦测组的受精率明显低于纺锤体偏移角度小于等于90°的组别,尤其是在纺锤体偏移角度在16°至44°的组别中,受精率和好胚胎率均较高。

  这项研究表明,通过纺锤体辨识影像分析,可以避免卵纺锤体/染色体的缺失,并确保ICSI的最佳时机,从而提高胚胎质量和数量。结合着床前染色体筛检(PGS),可以筛出正常囊胚,提高高龄女性的活产率,实现每个求家庭的心愿。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