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心理类节目背离“按摩”心灵的初衷
http://www.qm120.com2007-06-08 09:48:46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心理类节目在今日荧屏已非新鲜事。当越来越多的同类节目涌现出来抢夺观众,心理类节目却悄悄背离了“按摩”心灵的初衷。
心理节目,四处开花
打开电视,这边,《心理访谈》中的心理专家正为水火不容的母女俩分析问题;那边,《半边天》里的心理学教授正在为“如何给爱情保鲜”支招。
类似的心理“按摩”类节目,在地方荧屏也四处开花。北京有《谁在说》、《生活广角》;上海有《心灵花园》、《相伴到黎明》;广州有《夜话》;深圳有《守望心灵》;重庆则有《情感龙门阵》……
同类节目在荧屏风生水起,颇为壮观。究其原因,专家指出,一方面,现代都市人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需要平台来宣泄和寻求帮助;另一方面,电视节目通过讲述少数人的心理事件,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从而也带动了最重要的收视率。
真实打折,帮助不够
该类节目之所以受欢迎,与当事人的现身说法及嘉宾的麻辣点评有很大关系。然而,这样的节目基础正逐渐遭到观众质疑。日前,不少节目被曝受访者涉嫌扮假,让观众对此类节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节目是否对当事人真起作用,也有待在实践中探讨。
业内人士指出,长期困扰病人的心理问题,通过不到一小时的节目来解决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属于隐私范畴的心理问题,是否适合通过电视这个媒介进行“放大扩散”更有待商榷。此类节目往往采取心理专家或嘉宾提供建议。有观众提出疑问:为了追求效果,许多嘉宾并没有“按摩”当事人的心理,所作所为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心理冲突。
服务多点,娱乐少点
专家认为,心理类节目的定位首先是服务,而不是治疗,因此要求对当事人进行医学上的帮助,不必要也不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类节目就可以天马行空。毕竟,真实性和服务性是节目立身之本。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心理类节目由于涉及个人隐私,且参与节目的人多是为了寻求帮助,因此对掌控节目的嘉宾、主播来说,更需警惕误入歧途。应尽量避免不恰当的调侃,不能为了娱乐观众,而去加重当事人的痛苦。此外,心理学专家还指出,在过于注重收视率的今天,该类节目如果只是从满足观众的窥探欲出发,猎奇式地寻找选题和当事人,不仅与提供心理帮助的节目初衷背道而驰,对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也没有益处。(李君娜)
- 来自世界红斑狼疮联合会的全球调查发现,近一半的红斑狼疮患者报告肾脏受累
- 喜利得为建筑粉尘管理解决方案树立新标准
- 歌礼宣布将在第32届欧洲肥胖症大会以口头和壁报形式报告脂肪靶向、减重不减肌肥胖症候选药物A...
- 测距易控 贴心静护 —— 欧姆龙红外额式体温计MC-F300全新上市
- 沛嘉HighLife经房间隔二尖瓣置换(TSMVR)系统中国临床实现突破 全国多中心单月完...
- 赛诺菲与CD&R完成欧彼乐交易,打造全球消费者健康领域领导者
- 紧急医疗支援2位海外受伤客户,中国平安密切推进美国黄石交通事故急难救援
- 单次给药,72周药效稳定!锐正基因公布全球首个获批中美临床试验的非病毒载体体内基因编辑药物...
- 信达生物全球首创抗VEGF-补体双靶融合蛋白
- 蓝唇慢游计划:放慢脚步,为肺动脉高压患者开启生命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