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丨双心论坛专访:聚焦双心医学发展,共话诊疗创新与国际融合
http://www.qm120.com2025-10-23 17:36:10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上,双心论坛的设立成为一大亮点。当前,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精神心理问题高发,二者相互作用加重病情,双心医学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焦点。为深入解读双心医学的核心价值、诊疗路径及国际新进展,大会期间本刊特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军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丁荣晶教授进行专访。两位专家围绕双心医学概念与桥梁作用、双心门诊临床价值、疾病干预措施、药物治疗原则,以及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双心共识的本土化实践等关键议题展开分享,为我国双心医学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请李军教授简要介绍一下双心医学的概念,以及它是如何在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之间架起桥梁的?
李军教授:
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又称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心脏病学与心理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其核心目的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并给予相应治疗,使患者在心血管疾病得到改善的同时,心理状态也获得良好干预,进而提升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工作,实现高质量社会生存。
双心医学搭建桥梁的逻辑源于临床实际:心血管疾病进展中常伴随心理问题,而心理异常又会反向影响疾病进展,这一相互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此外,其他危重疾病也可能伴随心理问题,提示临床治疗与康复中需普遍关注心理健康。因此,在制定心血管疾病治疗计划与策略时,需将心理干预和疏导纳入核心内容,实现躯体疾病与心理问题的协同管理。
目前已有多家医院设立了“双心门诊”,其临床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荣晶教授:
双心医学自1995年由胡大一教授提出至今已30年,双心门诊作为其核心实践形式,已发展成熟。2008年的小规模临床验证显示,双心门诊对双心疾病的识别率、治疗率、有效率均达80%左右,而同期综合医院普通门诊的识别率、治疗率均不足10%,证实心内科医生掌握精神心理基础知识后,可有效开展双心门诊工作。
双心门诊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契合我国人口基数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多的现状,弥补精神心理专科容量不足的问题;二是落实首诊负责制,通过鉴别诊断明确胸闷、心慌等症状的心理归因,减少患者跨科室“逛医”现象;三是提升诊疗效率,降低误诊误治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心血管预后。目前,双心门诊发展已进入规范化阶段,2024年《双心门诊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南》先后发布,为亚专科建设奠定基础。
针对“双心疾病”,双心医学提供了哪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李军教授:
双心疾病的干预措施多样,中医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种中成药除治疗心血管疾病外,还兼具调理心理健康的功效,如疏肝理气、芳香化浊、活血化瘀、益气活血类药物,既能通过改善心脏功能、心脏供血治疗心血管疾病,又能借助芳香类成分、疏肝理气作用调节患者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中药饮片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可改善抑郁或焦虑相关的物质代谢异常。
以常用中成药心可舒片为例,其由丹参、葛根、三七、山楂、木香组成,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功能,降低血脂与血压,其中木香的芳香化浊、调理脾胃作用,还能辅助调整患者心理状态。
非药物疗法同样疗效显著,且日益受到重视。针灸可有效调节患者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运动,经国内外大样本研究证实,能改善抑郁或焦虑状态,对双心疾病治疗有积极作用。
从中医理论来看“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神明”涵盖心理、神志、思维意识等活动,心脑相通。因此,改善心脏功能与血脉状态有助于调节心理,而心理干预也能反向促进心脏功能改善,二者相互影响,为双心同治提供理论支撑。
对于双心疾病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应注意哪些方面?
丁荣晶教授:
双心疾病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其中中度及以上焦虑抑郁患者、伴有躯体化症状的患者,通常需要西药干预。但临床中,心内科接诊的双心疾病患者或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以轻中度为主,此类患者更适合中医传统治疗手段。
从中医角度,双心疾病的病因病机涉及气虚、血瘀、痰阻、气滞,中医药可通过补气、行血、化瘀类药物对症治疗,针灸、传统功法等也能发挥干预作用,“双心同治”理念自古便有,且已被纳入专家共识,推荐轻中度患者在心理治疗基础上优先考虑中药治疗。中药兼具活血化瘀(针对心血管疾病)与行气止痛、化瘀(改善心理问题)的双重作用,如心可舒片,经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对抑郁焦虑及心血管疾病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均有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需遵循三项核心原则:一是优先考虑安全性,再兼顾有效性,选择药物时需充分评估其与心血管疾病及相关药物的相互作用;二是选用循证证据明确的药物,如五羟色胺再摄取制剂;三是控制治疗时长,多数患者疗程约3个月部分患者需延长至半年至1年以上。此外,需定期为患者进行心电图、电解质(关注 Q-T间期)、肝功能检查,降低不良反应风险。目前,中医药的循证研究仍需加强,更多中药产品的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ESC双心共识声明最突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李军教授:
今年ESC发布的《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共识声明》,是双心领域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国际学界对双心医学的重视。该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提出“双向影响、综合管理”的理念:要求临床医生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在管理心理问题时,也需考虑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充分重视二者的相互关系与影响,为双心疾病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导。
基于ESC双心共识的核心框架,结合我国人口特征、医疗体系与学术现状,如何实现本土化创新与国际融合?
丁荣晶教授:
双心共识实现了心血管疾病诊疗范式的革命性突破——首次明确将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列为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为我国双心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国际参照。目前,我国双心医学发展与国际并进,且形成了独特优势:一是建立了双心门诊、双心病房、双心医学中心等特色模式;二是通过系统培训,使心内科医生掌握精神心理专科知识,具备双心疾病的识别与对症治疗能力,识别双心问题给予对症治疗,更契合我国患者基数大的现状。当前,我国已形成成熟的双心临床技能培训体系与课程,可为国际同行提供借鉴。
未来,我国双心医学需从几方面推进本土化创新:一是加强本土化临床队列流行病学研究,目前大规模数据仍较缺乏,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心理问题的疾病归因、心脑互作机制,开展精准分型分析;二是深化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创新,挖掘中医药这一传统瑰宝的价值,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中医药在双心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提升国际话语权;三是研发数字化双心产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双心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满足临床需求。
结语
本次专家对话,清晰勾勒出我国双心医学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从双心医学概念普及到双心门诊规范化落地,从中西医结合干预到国际共识本土化实践,专家们的分享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切实指导。随着双心医学亚专科建设的推进、循证研究的深化及创新技术的应用,未来我国双心医学将进一步实现“国际融合”与“本土创新”的协同发展,为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助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心血管健康水平。
- 养和医疗集团于香港首办"亚洲-大洋洲粒子治疗合作组年会"汇聚全球质子专家 推动精准癌症治疗
- 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成功举办《胸痛的识别和心脏大血管疾病的规范治疗》研讨会
- 第八届(2025)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与医用机器人类别赛圆满落幕
- DESTINY-Breast11 III期临床研究:优赫得序贯THP方案术前治疗,使高风险...
- 波士顿科学宣布达成Nalu Medical, Inc.收购协议
- 药明生物荣膺弗若斯特沙利文2025年"全球客户价值领导力奖"
- 对话健康中国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以人文为怀 以仁心为尺 为健康中国建设持续...
- 英科医疗获得一次性手套和一次性手套"全国销量第一"认证
- 泰利福中国获中国海关AEO高级认证
- Accord Plasma B.V.通过收购Prothya Biosolutions,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