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三个融合,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落地生根 ——从破伤风防治看公共卫生体系创新

http://www.qm120.com2025-04-25 20:45:47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关键字:

2025 年 4 月 22 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接种疫苗 为全生命周期护航" 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经济日报社记者针对破伤风等 "低认知高风险" 疾病的预防短板提问,重庆市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畔以当地医防协同创新实践作答,引发行业对 "小伤口" 背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深度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华预防医学会“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规范建设试点项目”(一期)和“破伤风医防协同一体化建设试点项目”(二期)的推进,全国多地以“三个融合”为抓手,推动医防协同与医防融合机制创新,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破局之道,从 "单打独斗" 到 "三位一体" 的系统改革

(一)痛点剖析:认知、机制、技术三重壁垒

认知断层:调研显示,83% 的公众认为 "小伤口无需处置",仅 45% 的基层医生掌握最新破伤风风险分级标准(《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 年版)》);

机制割裂:传统模式下,伤口处置在医院外科,疫苗接种在疾控中心或社区门诊,跨机构协作导致 37% 的患者漏种疫苗;

技术滞后:医院 HIS 系统与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数据孤岛问题突出,临床医生无法实时获取患者接种史,重复评估率达 62%。

(二)试点突破:从 "局部探索" 到 "全国拼图"


中华预防医学会两期试点项目形成 "阶梯式创新":

一期项目(2022-2024):在 13 个省(市)170 家医院建设标准化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实现 "清创 - 评估 -伤口处置- 接种" 一站式服务,大幅缩短患者平均就诊时间;

二期项目(2024-2025):扩展至 25 个省(市)200 家医院,重点突破医防协同机制,如重庆某医院试点 "外科医师直接开具破伤风疫苗处方",使外伤患者破伤风规范预防处置率从 32% 跃升至 78%。


二、三个融合,构建医防协同新生态

(一)场地融合:从“多科辗转”到“一站式服务”

传统模式下,预防接种门诊与伤口处置的科室分离,甚至不在同一家医院。患者需在多个医院的急诊科、外科、接种门诊辗转,耗时耗力。试点项目通过整合综合医院急诊科资源,开展外伤后破伤风疫苗接种,实现“清创-评估-伤口处置-接种”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重庆实践: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在急诊科设置破伤风处置专区,患者平均就诊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20分钟。

李沧模式: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建立狂犬病(破伤风)暴露处置专门病房,分级管理门诊并优化服务布局,提升复杂伤口的处置能力。

技术支撑: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牵头成立南充市破伤风防治联盟,推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资源共享,规范处置效率提升30%。

人员融合:从“单一职能”到“复合型团队”

破伤风防治涉及医疗、公卫、疾控多领域协作,人员能力融合是关键。

资质赋能:重庆市疾控中心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开展破伤风疫苗接种专题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使临床医生兼具预防接种能力。

联盟协作:南充市通过防治联盟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提升基层医护人员对《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的执行力,减少被动免疫制剂滥用。

跨部门联动:青岛市李沧区建立动物疫控、综合执法与医疗机构的联防联控机制,通过犬只免疫、伤口处置和健康宣教“三位一体”降低狂犬病与破伤风风险。

服务升级:常熟中医院通过优化院内协助流程,为行动不便的住院患者提供病床旁疫苗接种服务,实现“患者不动,医务人员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信息融合:从“数据孤岛”到“互联互通”

信息化是医防协同的“神经中枢”。长期以来,医院HIS系统与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数据互不联通,临床医生既无法通过查询外伤患者免疫接种史判断风险,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也无法抓取医生的处方信息,需要重复录入。

多地探索:打通医院HIS系统与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实现疫苗接种记录与诊疗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医防数据共享。

智能预警:破伤风规范预防处置措施,嵌入外伤患者电子病历,融入外科医生诊疗行为,智能判断感染风险,审核医师处方,弹窗提示规范处置。

区域协同:临沂市依托疾控平台建立电子档案库,向未完成全程免疫者精准推送加强接种提醒,覆盖率达90%。


三、成效与启示,以机制创新护航全生命周期

2024年10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新版规范结合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如优化非新生儿破伤风风险分级、严重程度判断标准和细化了用药方案等,使医务人员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防治要点,进一步提高非新生儿破伤风防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结合此,试点项目成效显著:重庆市参与试点项目医院规范处置率大幅提高;青岛市李沧区通过分级管理和技能竞赛,医护人员处置合格率提高45%。

中华预防医学会通过两期试点项目,以破伤风医防融合为抓手,为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在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


四、未来展望,从破伤风到全域传染病防控

中华预防医学会在破伤风防治试点中探索的防病与临床救治融合、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健康管理与诊疗服务融合经验,突破了传统医防分割的壁垒。通过将预防关口前移至临床诊疗环节、打通疾控与医院的数据壁垒、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链条,不仅实现了破伤风防控的精准化与高效化,更为其他疾病(如流感肝炎带状疱疹等)的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方。


“医防协同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机制创新。”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创新:

(一)横向拓展:从单一病种到多病共防

老年群体:将破伤风防控经验延伸至带状疱疹、肺炎、流感等疫苗可预防疾病;

职业人群:针对建筑工人、农林牧渔业从业者等高暴露风险群体,探索 "工伤保险 + 疾病预防" 联动机制;

(二)纵向深化:三个一体化创新再升级

处置一体化:推广临床医师疫苗处方和健康处方,将防病措施融入临床医师日常诊疗行为,患者一次就诊即可获得治病和防病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医防融合;

信息一体化:连通医院HIS系统和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医生在一台电脑一次录入即可完成诊疗和接种信息登记,避免重复录入。利用AI和大数据,实现疾病风险智能评估、预警;

区域一体化:实现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破伤风预防处置规范化、同质化协同发展,保障外伤患者破伤风规范预防处置平权。


结语:小伤口背后的大变革

破伤风防治的 "三个融合" 实践,本质是一场公共卫生体系的结构性变革的缩影,也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生动体现。唯有持续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凝聚共识,才能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护航筑牢防线,让“小伤口不酿大风险”成为全民共识。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小王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