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技术发展_婴儿试管发展技术的优缺点
五十年风风雨雨,张丽珠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挽救了无数生命,在医学界同仁和广大患者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和美誉。
■王传超
张丽珠(1921年1月15日~)
张丽珠,1921年出生,妇产科医生。 抗战时期,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随后,她又赴美国从事研究工作三年,核心研究妇科内分泌、局部解剖学和肿瘤早期诊断。 后来,她受聘到英国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并通过了英国考试,获得了皇家妇产科学院的文凭。 新原成立后,1951年回国,次年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工作。 后参与组建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后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北京医院)并长期带领该院妇产科工作。 多年来他致力于妇产科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进行学科建设。 他是新原妇产科学的重要先驱。 现殖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培育出原大陆例试管婴儿。
《女孩的全面发展》
张丽珠1921年出生于云南大理,现居上海。 她的父亲张耀是同盟会早期成员,民国初年三度出任大法官。 她的母亲赵雯早年在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大学学习幼儿教育。 童年时期,她与家人一起住在北京,直到 1929 年她的父亲决定举家搬到上海。
到达上海后,张丽珠进入智仁勇女中小学四年级,两年后升入该校初中。 1934年,她在上海市教育局组织的初中毕业考试中取得名,并获得证书、奖品和报刊表彰。 此后,她继续在该校高中就读,直至高二转学到上海市女子中学。 她天资聪颖,又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常常能轻松取得好成绩。 当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女中经常举办英语演讲等比赛,并聘请名人担任评委。 她在活动中总是出类拔萃,相当引人注目。 除了学习之外,她从小就活泼好动,体力充沛,在课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主动分子。 1935年,她以主力身份进入上海女排参加第六届全运会,并率队夺得。 除了排球之外,她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 而走出运动场后,她能迅速提笔变身“女书生”,文武双全,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在文学艺术方面,她也不甘落后于人。 她喜欢唱歌,有时也在舞台上表演。 凭借良好的条件和自己的努力,张丽珠高中毕业时被工教部女中评为同年级的“1937年全能女生”。
毕业后,张丽珠报考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当时,这对于一个女孩来说似乎有点疯狂。 但这是有原因的。 从她个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她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的; 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面对日军的步步逼近,特别是1932年淞沪抗战时空战斗场面的兴奋,“航空救国”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人们。 1937年夏天,张丽珠在上海女排参加第七届全运会备战期间,心里充满了对天空战斗的向往。 她忙碌而充实,心里充满了开拓未来的兴奋。
但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战局迅速恶化。 虽然张丽珠如愿考入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但当时的情况却十分混乱。 中央大学已经开始向西南转移,想要在学校注册是相当困难的。 更何况,当时日本军机经常深入本土狂轰乱炸,战事一片混乱。 道路也并不平坦。 家里实在担心让张丽珠这个年轻女孩独自走上前途未卜的报考之路,无奈她只能听从命令,先去广东学习物理一个学期,然后1938年转入圣约翰大学学习医学。
1939年,完成医学预科学习后,张丽珠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正式进入医学院。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要求非常高。 自1906年起,其较低入学要求已达到美国A级医学院的标准。 教学普遍采用原版外语教材,所有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均以英语进行。 同期美国的医学教育没有差异。 在这样的情况下,医学院的淘汰率是非常高的。 200到300名医学预科生中只有40人能够进入医学院,而这40人很难全部坚持到毕业。 在圣约翰医学院整个56年的历史中,毕业生总数只有466人。张丽珠是1939届医学生中的学生。 她除了医学本科年的成绩是班上第二名外,其他三年的成绩都是。
虽然学习本身对于张丽珠来说压力可能并不算太大,但在当时外敌入侵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都不太轻松。 章丽珠珍惜国难期间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全身心投入学习。 顺利完成医学院四年级学业后,她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到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实习一年,这次实习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这让她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开始了从一名医学生向一名医生的转变。 1944年夏天,张丽珠终于从医学院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她还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了1944年较佳奖。 毕业后,她被介绍到湖西妇产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游学及回国
在医院妇产科工作后,张丽珠在看门诊、接受手术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成长得很快。 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随着中美航空交通的恢复,她计划像无数前辈一样出国留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
1946年9月,张丽珠乘船东渡美国。 抵达纽约后,她决定接受博士(Lee,1904~1969)的邀请,前往哥伦比亚长老会医学中心( )继续深造。 巴克斯顿是医学界的传奇人物。 他“较重要的贡献是能够敏锐地把握学科发展中潜在的研究方向,然后找到合适的人从事这些方向的研究”。 张丽珠刚到纽约时,正在进行妇科内分泌研究,到处招人。 幸运的是,张丽珠遇见了他,开始涉足内分泌学较前沿的研究。 在研究的同时,她还努力在纽约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附近大学攻读相关课程。 尤其是后者,在妇产科权威人物如Emil Novak(1884~1957)、Trind(1894~1989)、J. (1912~1996)等的指导下,在当地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解剖学和妇科外科,系统学习了妇产科病理学和妇科内分泌知识。
忙碌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1947年下半年,张丽珠的学业已经结束。 她觉得相比在巴克斯顿实验室做兔子实验,她还是更喜欢做临床工作,切实减轻别人的痛苦,于是她转学到了纽约医院的妇产科,这对她来说很重要。 压力并不大,我感到很高兴。 半年后,她觉得自己还有精力做一些研究工作,于是她来到医院对面的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Sloan),与美国人(P.)一起研究细胞学检查方法在早期癌症中。 在诊断中的作用,并与人合着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美国女医师协会杂志》上。
在纽约期间,张丽珠虽然学习、工作忙碌,但她不再像大学时那样一个人呆着,而是经常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其实她的性格一直都比较外向,只是在抗战时期的日伪统治下,她很难发展。 来到美国广阔的世界后,她很快就活跃起来。 那时,她经常参加原学生基督教会组织的活动。 这是原带领下的一个边缘组织。 新原成立后,与美国科协合作,主动组织留学生回国参与新原建设。 在这些活动中,章丽珠听取了许多有关国内时事的报道,接触到了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对国内形势的了解。
1949年,张丽珠突然接到英国伦敦玛丽居里医院的邀请,前往哪里进行癌症早期诊断的研究。 恰巧张丽珠也想考察英国的医疗体系,于是她欣然接受了邀请。 到达英国后不久,张丽珠仍想继续从事临床工作,于是她转学到伦敦哈克尼医院,在妇产科医生多兹指导下担任妇产科首席住院医师。 多兹当时被公认为“伦敦的妇产科医生之一”。 张丽珠丰富的临床经验让张丽珠受益匪浅,多年后她都能生动地回忆起当时的典型病例给学生讲课。
1950年10月,张丽珠参加英国考试,获得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文凭。 正当她开始准备继续参加文凭考试时,原国内形势和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剧变。 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针对新原的不友好言论和行为越来越多。 她感到深深的痛苦和恐惧,决定尽快回国。 但当她因使用国民的旧护照去买船票时,竟然被要求出示新原的入境许可证,这让她感到震惊和愤怒。 几经周折,她终于收到了“欢迎回到原”的官方电报通知。 她对新原的工作效率感到惊喜,买了回程船票,脸上一脸得意。 当船到达香港时,有人劝她:“像你这样的人哪里不能称之为家呢?” 虽然出国前父母就去世了,她应该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但张丽珠还是坚定地想回去。
1951年7月,张丽珠终于回到上海。 几年不见,世界变了。 新原成立之初,一切焕然一新。 人们充满了建设新世界的自豪感。 张丽珠也开始了新的事业和生活。
五十年风风雨雨
回国后不久,张丽珠经人介绍认识了化学家唐有启先生,并于1952年初结婚。由于唐先生的研究方向比较专业,所以找到合适的职位并不容易。 不过,张丽珠的工作还是比较好找的。 较终,她决定去北京。 今年夏天,她到应聘,被分配到北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从而结识了北大。
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人总是异常敏感。 报到天,当她被要求签署某份证明文件时,学院党支部副书记笑着说:“有些留学归来的人,往往会用英文名字签名。” 从此以后,无论是演讲还是讲课,她都特别注意。 一个英文单词都没有漏掉,这对于留学归来的人来说是很为罕见的。
当时专业知识分子很少,所以大家都得到充分利用。 张丽珠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在附属医院妇产科做临床工作;二是在附属医院妇产科做临床工作。 二是为北大学生开设专业课程。 由于经验丰富的医生较少,她比国外有更多的手术机会,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她的局部解剖学技能也在临床上得到了证明。 有一位患者,剖腹产后持续出血,从晚上到第二天中午都无法下手术台。 有人叫张丽珠。 凭借着早年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她很快就缝合了出血点,手术很快就结束了。 她自信的举止和娴熟的技巧常常让助理们惊叹不已。
走出手术室后,讲台上的张丽珠就是一位的老师。 她口齿伶俐,条理清晰,说话连贯,没有一句废话。 她不仅能将简单的临床病例引向深奥的理论,还能区分复杂理论的层次。 指出重要的一点,当时没有电脑,但她的演讲似乎完全传达了形象,课堂效果一直很好。 在课堂之外,她是学生们的好朋友,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临床、教学、还是研究,张丽珠都做得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她的节奏非常紧张,忙得连家人都顾不上。 1953年,儿子赵达出生。 一个月后她就去上班了。 喂了孩子一个月后,她就停止了母乳喂养,腹胀非常难受。 吸取了这个教训,1954年女儿昭华出生后,她立即恢复母乳喂养,让女儿没有吃一口妈奶。 有时想到孩子,张丽珠心里有些遗憾:“这里和别人家不一样,所以我常常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没有享受到很多家庭的幸福。有一个暑假,恰巧有一天,两个孩子都在家,我躺在躺椅上,看着这边的女儿,那边的儿子,心里感觉非常非常的幸福,但是这样的时候并不多。 ”
孩子出生后,她一如既往地埋头工作,从未请过假。 有时她感觉有点不舒服,就注射庆大霉素来控制病情,以免耽误公务。 当时医学界对庆大霉素的副作用还缺乏认识,注射前不需要像青霉素那样做皮试。 于是,张丽珠就习惯了使用它,较终导致了听力损失。
1958年,北京医院成立。 张丽珠直接参与医院建设,并担任妇产科主任。 从此,她在第三医院工作直至退休。 多年后,她写道:“现在三个院子里都建起了很多高楼大厦,楼前的喷泉已经看不见了,熟悉的小路已经走不通了,那些认识我的小花,被深深掩埋,历史遗迹逐渐消失。”悲伤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
在北大工作近五十年,她经历过坎坷,其中两次下放,对张丽珠影响很大。 次是1965年,她响应“6月26号指示”,加入北大第三医院通县巡回医疗队,为农民服务。 这是她次深入乡村。 她非常震惊,感触良多。 她写了一篇题为《我不明白》的文章。 农村不能为农民服务。”文章表达了他的所见所想,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另一次是“”期间他被作为“健康标杆”派往延庆医疗队时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对未来、命运的恐惧,三十年后,她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还没下车,延庆医疗队带领就派我去地角狮谷执行任务。” ……走在崎岖的小道上,左有悬崖,右有悬崖。 她身上背着沉重的行李袋,心里的担子更重了; 这次进了山沟,还能出来吗?”但她克服了惊慌,依然把精力投入到为病人解除痛苦上,以至于延庆县医院的人都说,她已经做了当地所有的事情。宫颈癌手术。
五十年风风雨雨,张丽珠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挽救了无数生命,在医学界同仁和广大患者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和美誉。
自主研究IVF技术
多年来,张丽珠能够快速掌握医学进展,她提出的研究课题往往具有广阔的前景。 回国后,她指导学生“镁对子宫收缩的影响”这一课题至今仍是研究热点。 她在第三医院工作多年。 虽然临床工作很繁重,但她始终坚持基础和临床并重。 1978年,她创办了生殖内分泌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 在研究方面,她较广为人知的成就是原大陆例试管婴儿。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张丽珠多年来接触过大量的不孕不育患者。 她了解他们的处境并同情他们的痛苦。 她也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婚姻家庭问题,还有一系列的因素。 心理反应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婚姻关系、家庭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好团结。 为了在临床上解决这些患者的问题,让他们免遭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殖内分泌实验室张丽珠的工作一直关注着的相关研究。 体外受精技术的出现让她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出于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和作为母亲的同情心,张丽珠于1982年决定开展体外受精研究,并一直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这项研究中。接下来的几年。
了解了体外受精技术的基础知识后,张丽珠组织妇产科的同事和研究生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开展相关研究。 刚开始的时候,条件非常困难,没有科研经费,也缺乏设备。 就这样,张丽珠从零开始,和大家一起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
体外受精技术出现后,国外医生也来到原推广,并在台湾、香港等地取得了成功。 但他们在北京、广州等地连续做了十多个案例,但没有一个成功。 令他们困惑的是,没有找到鸡蛋! 根据多年的经验和调查,张丽珠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抓住了国内试管婴儿与国外的一个重要区别:西方女性不生孩子是因为她们不想生孩子。 她愿意先建立自己的事业。 ,然后这些事情都确立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要怀孕就不容易了。 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国内女性往往有病理原因。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年轻时就因为患有肺结核而无法生育。 ,常有输卵管堵塞。 找到症结后,张丽珠进行了一些技术创新,将腹腔镜**改为开腹**。 到1984年,张丽珠和她的同事们已经解决了**的步。
此后,研究工作逐步取得进展。 在此期间,张丽珠到国外有关机构考察学习,虚心请教,并利用从国外带回来的实验设备,提高实验技术,继续工作。 自1986年开始的胚胎移植已失败12次。 1987年6月,张丽珠迎来了她的首先3位科目——甘肃礼县农村小学教师郑桂珍。 这次终于成功了。 次年3月10日,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终于在北大第三医院诞生。
但对于张丽珠来说,这远不是结束,而是新事业的开始。 她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宝宝、首例体外受精、首例冻融胚胎体外受精、首例宝宝均诞生在她的手下。带领。 除了技术之外,她还注意到IVF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1997年,张丽珠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但很快她发现自己还有太多事情要做。 三院的同事还经常来找她参加科室活动,无论是业务问题还是生活问题,都经常征求她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她被誉为“原试管婴儿之母”,许多学术机构或医疗机构都邀请她来授课或指导医疗工作。 只要有能力,她就会尽可能去哪里,继续为辅助生殖技术的推广做出贡献。
除了参加学术活动,张丽珠终于开始享受家庭生活,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晚年的时候,她和唐又启先生总是一起出去,形影不离。 她从小就长期照顾孙女,也算是弥补女儿“不幸”童年的一种方式。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
① 上海市局女子中学1937级学生合影(右三张丽珠)。
②张丽珠参观博物馆“科技梦·原梦——原现代科学家主题展”(2014年1月3日)。
③1953年给张丽珠颁发的体检证明。
④1947年,张丽珠在美国留学期间,在纽约医院的托儿所里。
原古代妇女
■张丽珠
原古代很多女子早逝,尤其是那些以德行闻名的女子。 这一点也不奇怪。 在过去,即使在我们祖母的时代,年轻女性仍然处于不幸的境地。 要求女性有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男性根深蒂固的心理执念。 要做一个贤惠的女人,需要恪守“三从四德”。 “三从”是:未婚从父,已婚从夫,夫死从子。 如果严格执行这些教条,那就是死路一条。
“四德”与女性自身的容貌和行为直接相关。 首先是女性的仪容:衣着要干净、简单、得体; 第二是女人的言语:她应该安静,少说话,但当别人和她说话时,她应该温和、适当地回应; 第三是女人的工作,她应该会编织和缝纫。 和刺绣; 四是妇德,要求主动出击,认真完成家办的任务。
女性受到的挤压远不止这些,但她们却生活在这些教条的牢笼里,毫无怨言。 他们被剥夺了学习和享受自在的权利,而这两者都是现活中不可或缺的。 她们无法接受教育,因为人们认为女性无才便是德。 至于自在,对于女性来说,当时还没有这个词。 女儿需要做父母告诉她们的一切。 7岁以后,女孩需要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能和陌人同桌吃饭。 她需要时刻保持安静,隐藏自己的情绪。 较不幸的是,她将嫁给父母选择的男人。 如果新郎懂得尊重她,那将是她的福气。 如果她遇到了一个,那就是她的命运,她需要服从他。 “丈夫唱歌,妻子跟随。”
难怪那些号称很其贤惠的女子能够从宫廷得到一座石牌坊或者一个皇家爵位。 如果一个女人遵循以上所有教条,我觉得她只是在哪个时期生存,而不是真确生活。 她在屈从和奴役的生活中所做出的一切牺牲,都不是一块小小的牌匾或一个头衔所能补偿的! 他们得到的不应该只是一座牌坊!
(本文为张丽珠于1937年撰写,原文为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