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架_架试管的架子叫什么_试管架图片
2022年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视频电话会议。 会议强调,要在进口危险较高的大城市建立15分钟步行核酸“采样圈”,拓宽检测范围和渠道。 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发现预警的灵敏度,更早发现潜在危险。 显然,无论是在当地有疫情的地区,还是在没有疫情的地区,核酸检测都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核酸采样时如何避免医护人员和被采样人员感染危险? 采样过程中有哪些感染控制细节值得关注? 哪些感染控制措施需要大家在实践中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 让我们来听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高晓东教授的分享。
一
规范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
1、采样人员应穿戴哪些防护用品?
按照《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细菌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等相关规范,采样人员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圆帽、手套、护目镜/面罩、隔离衣或穿防护服,必要时穿防水靴套。 一般情况下,常规筛查核酸检测,隔离服就足够了,对有流行病学史或疑似患者等高危人群进行采样时,可以选择防护服。
由于新型冠状细菌主要通过口鼻侵入人体,因此在核酸采样时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医用防护口罩较为关键。
2、选择医用防护口罩要注意什么?
3、为什么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需要进行适合性和密合性测试?
《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细菌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等文件要求:定点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医用防护口罩密合性测试和密合性测试,需要通过检测 进入发热门诊并在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工作后,需要对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密合性检测。
防护口罩采用紧密贴合使用者面部的结构,将口罩外部的污染空气与口罩内部的洁净空气隔离开来。 如果口罩型号和尺寸不适合佩戴者的脸型,则无法保证佩戴后的密合性。 如果口罩贴合不严,防护效果就会降低,甚至防护失效。 研究表明,未经密合性检验的医用防护口罩的防护率为67%,而经过密合性检验的医用防护口罩的防护率则提高至96%。
4. 什么是密合性和密封性测试? 如何进行?
适合度测试是评估特定医用防护口罩型号和尺寸是否适合用户面部的公认工具。 适用性测试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
定量适应性测试:用专用仪器测量口罩外颗粒物平均浓度与口罩内平均浓度的比值,计算正常呼吸、深呼吸、翻身等每个动作的适合系数和总适合系数。头左转、右转等,较后判断测试是否通过。 。 TSI 呼吸器密合度测试仪可为医用防护口罩和全面罩呼吸器定量提供快速、简单且符合 OSHA 的密合度测试。
定性适合性测试:受试者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然后佩戴特制头套,张口呼吸,并适当伸展舌头。 检查者将苦味或甜味的测试剂喷入引擎盖中,受试者按照提示进行作。 正常呼吸、深呼吸、左右转动头部等。如果测试过程中没有感觉到任何苦味或甜味,则适合性测试已通过。 否则,测试失败。
密合性检查:密合性检查主要用于检查口罩佩戴是否正确,口罩与面部是否完全密合、不漏气。 目前临床常见的密封性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步骤一:双手按压口罩正面,不要移动口罩位置。
第二步:(正压气密性测试):大吸一口气,出现正压则说明没有漏气。 如果漏气,请调整口罩位置或拉紧带子; 或(负压气密性测试):深呼吸,如果没有漏气,口罩就会紧贴脸部。 若漏气且不产生负压,应重新调整绑带或更换口罩。
5、是否可以单独进行严密性检查?
正压或负压气密性检验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结果可能有偏差。 定量和定性的贴合测试可以让受试者直观地感受到医用防护口罩与面部的贴合程度以及如何佩戴才能达到紧密贴合。 以后每次穿着后都可以进行贴合测试。 只有让检测更加规范,才能有效保障自身靠谱。
应每次进行密封性检查,并可定期进行密合性测试。 原则上,工作人员只能佩戴通过密合性测试的口罩。 当口罩品牌、款式、型号、尺寸等任何因素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密合度测试。
但由于定量和定性的适宜性检测需要专业的检测工具、设备和专业的团队,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推广。 建议各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配备专业检测工具、仪器和经过培训的专业队伍,重视并落实医用防护口罩的适用性检测,确保医务人员职业靠谱。
6、过度保护常见的现象有哪些? 过度保护有什么坏处?
医用外科口罩与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应叠戴; 防护服和隔离衣应叠穿。
防护用品叠放并不能增加防护效果。 相反,可能会因密封不充分、透气性差而增加暴露的危险,容易导致受潮。 佩戴双层口罩和单层口罩相比,过滤效率没有显着差异,但佩戴双层口罩的呼吸阻力明显高于单层口罩,呼吸阻力明显增大。随着佩戴时间的增加,阻力会增加。
二
加强通风和环境消毒
1、如何选择采样地点?
采样时,尽量在室外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 如果是在体育馆、教室等室内,应打开窗户,保持良好的通风,不要在封闭的空间内采样。
如果可能,建议使用正压密闭室结构的COVID-19鼻咽拭子采样室。 采样间的采样窗采用类似真空手套箱的形式,在采样者和被采样者之间形成物理屏障。 同时,气流控制装置使采样室内保持正压,有效防止采样现场空气中的气溶胶进入正常环境。 对密闭房间加压,降低医护人员感染危险。 同时,采样间还可以配备空调、制冷制热、空气表面消毒设施和采样管消毒设施,可以更好地保证环境和标本的靠谱。
2、环境消毒有哪些注意事项?
对表面进行消毒时,请勿“喷洒”。 单纯在物体表面喷洒消毒剂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清洁消毒效果。 需要使用抹布或消毒湿巾来擦拭。 擦拭可以利用物理作用,有效去除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污染物,同时去除污染物中含有的病原体。 微生物使得后续的化学消毒剂能够充分发挥其消毒效果。
注意高危险表面的消毒:患者直接接触的表面、手经常接触的表面、易被体液或环境微生物污染的表面(如污渍、灰尘、水)( (如采样台、试管架等)核心清洗消毒对象。 由于大部分采样是在室外进行,没有自来水设施,建议配备消毒湿巾,这样清洁消毒可以一步完成,节省人力,减少重复使用造共识叉污染的危险。
请勿向人体喷洒消毒剂。 大多数消毒剂(如氯、过氧乙酸等)对人体有害。 如果在喷洒过程中吸入肺部,很容易造成肺部损伤。 喷洒酒精还可能引起火灾; 喷洒消毒剂不能保护人体或衣物。 全覆盖,且由于作用时间太短,达不到消毒效果。
空气流通良好的室外环境无需喷洒消毒。 在室外通风良好的场所,气溶胶会很快被稀释,无需喷洒消毒空气。
三
标本灭菌和运输
1. 如何降低标本包装和交接过程中交叉污染的危险?
目前,人群筛查中使用的采样管大多是具有细菌灭活功能的含胍采样管。 因此,标本转移、交接、检验过程中的主要传播危险可能是:①采样时试管和转移箱外表面暴露,受到气溶胶污染; ② 包装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手部卫生不有效,试管和转运盒的外表面被污染的手套污染。 为了降低这种传播的危险,我们应该:
① 标本转移箱关闭前、转移桶打开后,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转移桶内壁及标本采集密封袋进行喷洒消毒。 消毒时应防止消毒剂浸湿条码造成数据丢失。
② 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使用一体式试管灭菌包装机。 该设备节省了消毒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还可以降低标本包装和交接过程中交叉污染的危险,也可以避免喷洒消毒剂时浸泡条码等信息。
2、转运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应使用专用封闭式转运箱进行转运。 转运前后应对转运箱的内外表面进行擦拭和消毒。 建议使用一次性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运送标本的人员应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戴手套、穿隔离衣、戴医用外科或医用防护口罩,不需要穿防护服。
四
科学处置医疗废物
采样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袋进行规范收集。 当袋子达到3/4时,要用鹅颈结封口,分层密封。 离开采样点前,在包装袋表面均匀喷洒/L含氯消毒剂或在其外面加一层医疗废物包装袋。
五
抽样人员感染防控要点
1、一人一人一人一人一人一人,讲卫生。
采样时,每个人都应进行手部卫生或更换手套。 目前临床常见的做法是:对于每个被采集者,采样人员都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对手套表面进行消毒,而不是进行手卫生。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不同材质的手套与碘伏、洗必泰酒精、乙醇、异丙醇反复接触,会增加手套损坏的概率,且消毒次数越多,消毒效果越高。手套的损坏率。 因此,我们建议手套消毒次数不超过10次后再更换新手套。 同时,采样人员应熟练掌握采样方法,采样时避免用手接触被采样人的口鼻。
2.保持靠谱距离,定期佩戴口罩。 被采样者在等待期间应保持靠谱的社交距离,并在整个过程中定期佩戴口罩。 只有在采样器准备好后才能摘下面罩。 摘下口罩后,应妥善放置,避免污染内层。 采样后应立即使用口罩。 佩戴并不要停留在采样点。
3、注意采样点气流方向。 布置采样点时应注意气流方向,保证采样地点通风良好,降低感染危险。
4、手卫生和物品消毒。 采样点应当配备手消毒剂,保证采样人员的手部卫生。 工作人员应提醒被采样人员不要用手触摸采样台、扫描仪等表面。 如果触碰,应及时进行手卫生。 同时,被采样人的个人物品也应避免放置在采样台等上。
概括
核酸采样时,需避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被采样人员之间交叉传播的危险。
避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核心措施包括:合理设置穿脱防护用品区域、规范个人防护用品选用、保持采样区域通风良好、采样标本密闭运输。
避免采样人员交叉传播危险的核心措施包括:保持靠谱社交距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加强表面消毒、手套一次换/消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