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时代丨学生在美国读高中:全球公民的想象能否实现?
在考虑赴美生子这个重要决定时,您可能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咨询。请放心,我们提供专业的客服支持,无论您何时需要,都可以通过电话与我们联系(客服电话:18124180168)微信同号。 我们的客服团队全天在线,24小时接待,确保您能够在任何时间点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答。如果您想详细咨询赴美生子的流程、费用或其他相关事宜,请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十四岁那年夏天,张玲莉(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均为化名)独自离开家,从广州登上了飞往纽约肯尼迪机场的航班。和她那一代的千万个同龄人一样,她是家中的独,从出生起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承载着全家人的爱与希望。她的母亲是当地市立医院的医生,父亲是一家中小型医疗器械公司的合伙人。他们和原数以万计的中上阶级家庭做出了同样的决定——把孩子送到十多万公里外的美国读正规高中。于是玲莉坐了十四个小时的商务舱,换乘学校的班车,又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一个典型的新英格兰小镇,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 父母希望她能远离应试教育的压力和无休止的高考练习,自在成长,拥有光明幸福的未来。为此,他们每年需要支付至少5万美元(折合30多万)的学费和生活费。而这一趟跨越大洋的“小别离”所付出的感情代价,更是难以估算。
到了美国的正规高中后,玲莉发现自己的生活就围着教学楼、宿舍、食堂转。每逢节假日,她就会和在广州备考托福时认识的朋友一起去纽约“放松”,这样的机会一年也就两三次。到了纽约,她们的主要行程就是吃地道的中餐、喝几杯奶茶、做个指甲,回到国内习惯的城市生活。这些行程自然需要家长和学校的知情同意。上学时,她发现和美国朋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她对美国高中生的派对文化和对美式足球的热爱毫无兴趣,有时甚至觉得美国同学有点“笨”,不想和他们有太多交流。 在这个“乡村”学校呆久了,她心情就抑郁,每年只盼望回家,回到美食之都广州吃好吃的,喝辣的。
16岁的吴法兰也经历了类似的旅程,从上海来到马里兰州的一所寄宿学校。法兰其实出生在美国,但他只在哪里呆了几个月。他的父母,去美国读博士,获得了生物学学位,并带着他回到上海工作。法兰非常热衷于让自己变得更“美国化”。他在美国读高中时的朋友就是墨西哥裔美国人。当他谈起和朋友在墨西哥过感恩节的经历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自豪感溢于言表。“那真是一个没有原人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我并不是用母语交流,而是完全用外语交流。既然我能在这个地方生存九天,我真的有能力照顾自己、交流和社交。”法兰对自己在美国读高中时获得的新技能非常满意。他还提到,在原还在读高中的朋友似乎缺乏锻炼这些技能的机会。 同时他热爱上海,希望毕业后有机会被分配到上海工作。
Lingli和Fran是众多踏上漫长留学旅程的原学生的缩影。赴美留学的低龄化趋势近年来受到公众关注,许多独生子女在十四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离开父母,独自前往国外留学。在公开讨论中,人们常常质疑这种既经济又情感上代价高昂的选择是否值得。对这种跨国教育选择的利弊分析并不是本文的核心。本文将着重展现这些城市中上阶级家庭做出这种教育选择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以及这些家庭的亲身经历。同时,在新冠疫情的当下,对“全球公民”想象力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探讨。 本文作者在2015年至2017年间,在北京、上海、广州采访了近百位曾经或正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家长以及协助他们申请的教育顾问。送原中上阶级家庭的独生子女去美国读高中,既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跨国教育移民做法,也是观察原社会巨变和中上阶级崛起的一个窗口。
2005年至2015年,赴美读高中的原学生数量从637人猛增至46125人。这群人在美国被称为“空降生”,意为一群没有父母陪伴、被直升机空投到陌生地方的学生。中文语境中,他们通常被称为“美国高中生”。赴美读高中的风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韩国和原台湾经济起飞之时,但与原大陆相比,学生数量有限。其实,原青少年独自赴美留学由来已久。早在清朝末年,就有容闳带领的幼童留美计划。1872年至1875年,清共派遣四批幼童赴美留学,每批120人,出国时的年龄从12岁到15岁不等。 这一波留学生肩负着现代化的使命,也是清较后的喘息,其中不乏后来外交家唐绍仪、原铁路之父詹天佑等人才。晚清留学美国的原学生,多为为没落帝国而战的困兽,而新一代“美国高中”学生,则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全球视野下原崛起的交织。通过了解这些上层中产家庭的教育选择,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原上层中产阶级崛起与教育移民给他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希望以此为起点,启发读者对公民身份、跨国教育、全球中产阶级的生成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2005 年至 2015 年在美国高中就读的原学生人数与其他国际学生人数的比较。该图表由作者根据美国公民及移民的数据得出。
原新兴城市上层中产阶级和“全球中产阶级”:财富与不靠谱感
改进通达后,原社会逐渐从惠及大众的“创造财富”阶段转向惠及少数人的“积累财富”阶段(项立、沈文,2009),城市上层中产阶级应运而生,成为所说的“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中外学者对“原中产阶级”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将这一群体界定为“上层中产阶级”的基准,是他们共同承担的“美国正规高中”的教育消费。所有受访者均表示,每年数万美元的“外包”教育投入,并未给他们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也没有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很多人甚至将这种教育消费理解为一种投资。 张女士举个例子,“四年高中,四年大学,两年研究生,一套两居室正好500万,现在我们小区的房子至少800万,我觉得拿一套房子换孩子读十年书还是很值得的。房子是可以预见的未来,但读十年书却是不可预见的未来。”张女士是上海本地人,儿子今年十六岁,就读于美国专业寄宿学校。她原本是一名小学英语老师,为了儿子的教育,辞去了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在为儿子申请美国高中的过程中,她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仔细查阅各学校的英语网站,浏览了近百所学校。像张女士这样为孩子教育倾尽心力的妈妈还有很多。
像张女士这样的家庭,似乎很难被称为“中产阶级”,或许“新贵”、“富裕”甚至“精英”更符合大众对他们财富的认知。但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他们都称自己为“中产阶级”。在他们心中,只有像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富豪,才可以被称为“富豪”或“有钱人”。本文采纳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将他们归类为“上层中产阶级”。但这种分类并不仅仅源于他们的自我认知。这些家长中有基层官员、大学教授、医生、中小企业主、跨国公司中层管理者、科技公司工程师,年薪上百万,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拥有房产,客观上至少是原收入和财富的前5%,甚至前1%。但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经济地位长期有保障。 同时,由于他们不是政治精英,并不觉得自己属于“特权”阶级;还有一点,这些家庭中不少人生活并不,视教育为头等大事,自愿将大量财富和收入投入到独生子女的教育上,因此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这些上层中产家长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生中经历了原许多大事:70年代“”的余波,80、90年代改进通达带来的经济腾飞,1977年恢复高考,70年代末开始的“计划生育”**(这一**也让他们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一些家庭在这多年的大变局中经历了家产一夜之间消失的噩梦,但更多的家庭是改进通达的受益者,依靠改进通达一跃而上到如今的经济财富地位。这些家长大多在年轻时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贫困与磨难,他们的父母大多并不富裕。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通过个人的努力、教育、适时地投资股市或房地产,实现了阶级跨越,过上了与父母那一代完全不同的生活。而现在,他们的孩子也正在经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但正是因为代际之间的巨大差异,即使他们觉得自己经济宽裕、生活稳定,却对孩子的未来感到十分焦虑。随着教育市场的逐渐通达,他们突然发现了许多以前从未有过的教育选择,但他们却无法用个人经历或先辈的经验来指导孩子升学的选择。于是,他们与“全球中产阶级”有着相似的教育焦虑。其他亚洲(如韩国、印度)的家长则希望通过将孩子送往西方留学,将经济资本转化为全球认可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让孩子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蓝佩嘉(2018)对台湾中产教育实践的研究也显示,台湾中产父母采取“全球靠谱策略”,试图透过不同形式的跨国教育,提升子女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
通过“空投”孩子到美国正规高中进行教育“外包”,归根结底是一项高危险的投资,危险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马颖懿(2020)研究表明,虽然美国高中生在英语水平上比赴美攻读本科的学生有明显优势,但在美国“名校”的录取结果上却不具备明显优势。一张美国正规高中文凭可能既不能保证美国“名校”的录取结果,也不能保证他们未来全球自在流动。但考虑到“美国高中”留学这种跨国教育选择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这很可能是一个构建“全球中产阶级”的重要过程,而非“阶级再生产”的过程。家长们很少将这种教育投资和教育策略解读为寻求孩子阶级跨越甚至阶级稳定的过程,而是更多地解读为基于自身阶级优势可以提供给孩子的机会和选择。
流动的公民身份、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
这些城市中上阶级的孩子,大多出生于世纪之交,即所谓的“00后”。和美国的“Z世代”一样,这些孩子从出生起就对互联网和电子设备十分熟悉。腾讯2019年发布的《00后研究报告》将他们这一代人描述为“富有进取心的新生代”:他们表现出明显的关爱自然、关心社会,具有“世界公民”的胸怀,有更高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虽然腾讯的报告意在引导消费市场,进一步兴奋年轻一代消费,但它确实抓住了城市00后的两大特征:他们似乎比其他几代人更“爱国”,但同时又更向往“世界主义”。
“空降生”们在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被送往陌生的美国高中课堂,他们对“世界公民”的认识、对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对原和美国的归属感都比同龄人更为复杂。童年在原、少年在美国度过,这些学生是否自动成为康德想象中的“世界公民”?他们在文化、政治、法律上属于哪个?这些“空降生”们又该如何应对中间地带?
社会学家方志强(2010)在其2010年出版的《重新定义天堂》一书中描述了早期一代原留学生如何通过留学实现从发展原中公民身份向发达公民身份的转变。这种转变往往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不是指加入发达国籍或更换他国护照,而往往是指文化和政治转型。法律学者阿耶莱特·沙查尔(2009)进一步指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身份,无论是基于出生地还是血缘关系,在出生时都是一场“抽奖”,移民反映了人类不断追求新权利、自在和资格的愿望。然而,在这位“空降留学生”的案例中,广义上的归属感和公民身份的建构不仅与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地缘政治和相应的**斗争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日常往返于中美之间的不同实践体验。
2000 年代出生的“空降生”大多在大城市长大,选择送他们去美国读高中的家庭大多本身就更具全球导向。这些学生大多也过着消费意义上的“国际化”生活:比如从小就有机会出国旅行,消费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如果我们将“世界主义”定义为一种面向世界而非局限于自己的态度和实践,“空降生”去美国读高中未必就一定会变得更加“世界主义”。努斯鲍姆(1994)曾这样描述具有“世界主义”导向的人的孤独感:
成为世界公民往往是一件孤独的事。事实上,正如狄奥吉尼斯所说,这是一种自我放逐——远离当地事实的舒服,远离爱国情怀的温暖怀抱,远离自我满足的精彩戏剧……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爱着并信任自己的父母,那么他就会倾向于以一致的方式构建公民身份,在理想化的形象中找到一个替代的父母来为自己思考……世界主义并没有提供这样的避难所:它只提供理性和对人类的爱,而这与其他形式的归属相比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事实上,“空降生”到达的美国正规高中,很多都不是国际化的,他们只是“空降”到典型的美国青少年社会,有时还伴随着派对文化、未成年饮酒吸毒、原学生不习惯的约会文化。这些“空降生”发展出了不同的道路:正如文章开头的弗兰一样,他在与美国学生和其他非华裔留学生的接触中变得更加“世界化”,觉得世界是他们游走的舞台,接近社会学家克雷格·尔霍恩(Craig Calhoun 2003)所描述的“世界主义精英”。弗兰到美国后,为了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他不仅放弃了亚裔学生更喜欢的橄榄球,还踢起了美式足球,结交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反复向我强调结交不同族裔的朋友、走出舒服区的重要性。 他很高兴能生活在“地球村”,自豪地和我分享了手机里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朋友的联系方式。但在他的眼里,“地球村”或者美国社会似乎只是他所在的名校的一个缩影。在留学过程中,玲莉等人回归到了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原性”。这体现在他们主要的朋友圈是其他原留学生,在原美食中找到精神慰藉。来自北京的女孩陈爽直言,“只是文化不同,我觉得跟你们没什么好聊的,聊多了只会尴尬……我跟你们生活不一样,你们每天回家,你们家人聊的都是美国人,我也不是在美国长大的。”她提到,除了在学校一起做项目,跟美国学生的交流会比较多,其他的“尴尬聊天”完全没有必要。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这些富裕家庭学生眼中,中美在全球经济、文化地位势均力敌,部分学生没有“融入美国社会”的动力。虽然从高中到大学乃至研究生,他们可能需要在美国呆上至少十年,但部分学生在年少时就决定较终要回国。因此,与早期移民相比,部分“空降生”并没有太多快速融入当地环境的压力。但毕竟我采访大部分学生时,他们尚未成年,很多想法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有必要继续采访他们的想法。
种族认同和不同的成功观
原“空降生”们初到美国高中时,据他们自己描述,大多想结识许多“金发碧眼”的美国朋友,但很快他们就被贴上了“留学生”、“原学生”、“亚裔学生”等标签。突然沦为少数群体,这对大多数习惯了社会主流地位的原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族裔、认同,甚至强制在美国既有的种族社会等级制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虽然他们的经历和下面三类人群有重叠,相对可比性,但实际经历却有所不同。类是1.5代亚裔移民。1.5代亚裔移民指的是14-16岁左右抵达美国的移民,与“空降生”抵达美国的年龄相仿。由于这群人抵达美国的年龄相对较小,所以他们并不被归类为代移民,而是介于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移民子女)之间。不过与1.5代移民相比,“空降生”并没有随家人一起移民,因此他们的归属感和求学经历也会与1.5代移民有所不同。事实上,他们每年至少会回国休假三个月,其中四分之一的时间还能与父母一起体验原城市的中上阶级生活。 第二类是其他来美读本科、读研的留学生。但由于“空降生”要在美国度过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人也不在身边,他们的身份认同经历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大量赴美读本科或研究生的学生会选择理工科,而不少“空降生”会选择人文社科,因为他们已经积累了大量适合美国学校的文化资本。同时,由于“空降生”在美国已经呆了三四年,进入大学通常不需要重新适应的过程,学习经历与刚来的留学生会有所不同。第三类是高科技移民,即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相对专业性职业的移民。现有的很多关于高科技移民的研究,都集中在他们作为人力资本的流动上。如果这些“空降生”留在美国工作,他们就成为高科技移民。 当我们将“空降生”与这三类人群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他们还是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将自己视为移民,毕竟他们移居美国主要是为了学习,并没有明确的居留意向。同时,每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被主流接受时,他们很容易就回归到“原人”或“外来者”的身份,因为他们本身对此的接受度更高。他们对于“原”或“国际”学生的标签接受度更高,偶尔也会自我认同为“亚裔”,但很少提及后者。他们对“成功”的理解可能比去美国读研究生甚至本科的原学生和在美国的亚裔美国人更加多元。Jennifer Lee 和周敏(2015)对亚裔美国人的研究表明,亚裔父母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移民求稳文化的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成功的看法还是比较单一的,比如追求高分、稳定的工作等。 不过,这一代“空降生”因为父母思想相对开明、经济条件相对宽裕,得以追逐自己的梦想,其中不少人也确实在美国读高中期间找到了新的兴趣和职业方向。即便他们找到的道路与父母想象的不同,多数家长在经过一番自我劝说后,也会支持他们的决定。
十三岁那年,高星怡从北京搬到美国佛罗里达读高中。高一时,她加入了合唱团,发现自己很喜欢唱歌。在美国老师的鼓励下,她上了更多的声乐课,较终转向艺术学校,如今正走上歌剧演员的职业道路。她妈妈坦诚地说:“我们一开始是不支持的,她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纠结了好久。但她的老师和我们从事艺术的朋友都支持她。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就像个孩子一样。你能感觉到,有了这个兴趣,每半年就有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专业技能、形象,包括课程的选择、人生的规划,都在改变。我真的觉得兴趣太重要了。作为家长,看得特别明显。”来自上海的王希媛就更自在了。 完成高中学业后,她利用长达一年的“间隔年”周游世界,探索自己的兴趣:她在英国读了烹饪学校,在柏林学了两个月摄影,在佛罗伦萨学了电影剪辑,在柬埔寨照顾大象,并回到上海完成了瑜伽师资培训。希媛毕业于美国较的正规高中之一,并考入了一所学术传统的大学。她能在“美食、祈祷和恋爱”(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中的一句话)的“间隔年”里旅行和学习,自然离不开家人在情感和经济上的支持。这是大多数家庭无法承受的,但也体现了这群学生和他们父母的独特性。很多原中长当初做出这样的教育选择,是希望孩子能够避开应试教育,全面发展。 他们也选择了不确定性,准备接受“空降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拥有更大的自主性,花更多的时间寻找自己的热情和兴趣,也可能会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更不稳定的职业道路。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们还能想象“全球公民”吗?
在新冠疫情当前,这些年轻的“空降留学生”仿佛成了烫手山芋。在美国,高中、大学纷纷关闭宿舍,要求学生尽快撤离、清空宿舍。同时,由于前期原疫情较为严重,美国对亚裔的排外、歧视达到近年来新高,亚裔在街头被言语甚至暴力攻击的案例时有发生。而原方面,因担心第二波疫情,自3月底起,进入原各大城市的国际航班受到严格管控,一票难求,机票价格大幅上涨,天价机票传闻不绝于耳。 虽然外交部联合教育部、民航局、地方等有关部门,于4月11日至5月2日开通了专门为赴美中小学生开通的临时航班,分4批共8个航班,共接回1500余名在美中小学生,但仍有大量学生滞留海外。中美在空中交通方面的角力还在继续:美国曾发布禁令,禁止原航空公司所有商业客运航班自6月16日起飞往美国。如今双方**略有放松,但依然无法自在往来。很多小留学生感觉自己仿佛四面楚歌,回不了家,无法留在校园。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美国高中生,现在就读于美国专业大学,写了一首名为《我想回家》的说唱歌曲,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
爸爸妈妈,我想回家
我从来都不敢真确说出这句话。
但我想回家
爸爸妈妈,我想回家
外面的世界太混乱了,我有点害怕
我想回家
爸爸妈妈,我想回家
睡眠困难
从纽约到北京
查看航班
爸爸妈妈,我想回家
但是外面的雨水一直在下降
我似乎不能回家
重复的短语“我想回家”捕捉了许多年轻国际学生的心理学,并且在我的面试中,他们的恐惧和无助于面对这场危机。出于对流行病的关注。
大流行已经放大了许多现有的问题,其中年轻国际学生的归属感和流动性进一步挑战。 。全球化时代的教育资源的联系。 在全球大流行之前,尽管在各个的民族主义情绪已经开始上升,至少“世界公民”的想象仍然存在,即使某些学生对他们之间的内部感到困惑,但他们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可以同时发现自己的宗教,而他们曾经依靠他们,他们曾经依靠他们,他们曾经依靠他们,他们曾经依靠他们,他们曾经依靠,他们曾经是依靠的,他们曾经是依靠的,他们曾经是依靠的,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境外。但是,在世界各地的,在美国的多年都可以随时改变现有的民族的各种控制。
参考:
Calhoun,Craig,2003年。
Fong,Vanessa。2010年。天堂重新定义:跨国的学生和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中寻求灵活的公民身份。
LAN,PEI-CHIA。培养全球家庭:台湾和美国的班级。
Nussbaum,Martha C.,1994年。“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波士顿评论19(5):3-34。
Ong,HWA。
Shachar,Ayelet。
Xiang,Biao和Wei Shen。
在考虑赴美生子这个重要决定时,您可能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咨询。请放心,我们提供专业的客服支持,无论您何时需要,都可以通过电话与我们联系(客服电话:18124180168)微信同号。 我们的客服团队全天在线,24小时接待,确保您能够在任何时间点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答。如果您想详细咨询赴美生子的流程、费用或其他相关事宜,请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 孕妇花10万住专业中心,得到的服务让人羡慕,网友:
- 金龟子女儿住十几万中心,因喂母乳崩溃,娃娃:里能
- 会所怎么样16条介绍,一定要看!
- 天价服务再现!一万元日均价中心即将上市,贵得值得
- 投资会所要多少 投资中心要多少
- 毕业生家长分享 | 孩子考入美国排名前30大学后,在武
- 出生顺序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吗?
- 欧美产妇都是怎样坐的?老外坐与人有什么区别[
- 中山市服务好的会所排行榜
- 去美国生孩子该选择哪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