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方类风湿专科医院 郭涤尘主任解读风湿骨病与痛风管理
郭涤尘主任作为广州东方类风湿专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权威医生,深耕风湿骨病与痛风领域 30 余年,其诊疗理念融和了现代医学准确性与传统医学辨证思维。以下从疾病本质、诊疗策略及日常管理三个维度,结合其临床经验与 2025 年医学进展进行深度解读:
一、风湿骨病与痛风的本质解析
1. 风湿骨病的多维致病机制郭涤尘主任指出,风湿骨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是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HLA-DRB1 基因易感人群在感染(如 EB 细菌)或长期寒湿兴奋下,免疫系统会错误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较终破坏软骨与骨质。他特别强调,岭南地区潮湿气候易诱发 “湿邪痹阻”,需结合地域特点调整治疗方案。
2. 痛风的代谢紊乱核心痛风的病理基础是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郭主任将痛风分为尿酸生成过多型(占 10%)、排泄不足型(占 90%)及混合型,主张通过 24 小时尿尿酸检测明确分型。他特别提醒,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并非 “无害”,研究表明血尿酸每升高 60μmol/L,心血管疾病危险增加 10-20%。
二、准确诊疗策略:从诊断到治疗的全周期管理
1. 风湿骨病的阶梯式治疗
早期诊断:郭主任团队采用基因检测 + 高分辨率关节超声组合方案。例如,通过 HLA-B27 基因筛查强直性脊柱炎,利用超声观察滑膜血流信号(Power Doppler 评分)评估炎症活动度。
分层治疗:
轻度活动期:以甲氨蝶呤为基础,联合羟氯喹、柳氮磺等传统 DMARDs,配合中药熏蒸(如雷公藤、青风藤)调节免疫。
中重度活动期:启用生物制剂(如托珠单抗、阿达木单抗)或小分子靶向药(如托法替尼),快速控制炎症。郭主任强调,生物制剂需根据患者体重、合并症(如结核、乙肝)个性化选择。
关节畸形期:联合骨科进行关节置换术或针刀松解术,术后配合康复训练(如水中运动、关节松动术)改善功能。
2. 痛风的分期论治
急性发作期:郭主任主张 “快速止痛 + 保护关节” 双目标。小剂量秋水仙碱(1.5mg/d)联合非甾体消炎药(如依托考昔),对肾功能不全者采用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他特别提醒,糖皮质激素需在 1 个月内缓慢减量,同时联用秋水仙碱预防反跳性发作。
缓解期:根据尿酸代谢类型选择降尿酸药物:
排泄不足型:苯溴马隆(25-100mg/d)联合枸橼酸钾碱化尿液(目标 pH 6.2-6.9),需监测尿尿酸排泄量,避免>800mg/24h 引发尿路结石。
生成过多型:非布司他(40-80mg/d)为一线用药,对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权衡 CARES 试验危险。郭主任强调,降尿酸治疗需逐步达标(痛风石患者 SU<300μmol/L),避免尿酸波动诱发二次发作。
慢性痛风石期:对于直径>1.5cm 的痛风石,采用关节镜微创取石术联合局部注射尿酸酶,术后配合低强度冲击波治疗促进结晶溶解。
三、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成功的基石
1. 饮食调控
痛风患者:严格控制红肉(<50g/d)、海鲜(如贝类、沙丁鱼),避免果糖饮料(如可乐)。郭主任推荐 “地中海饮食”:以全谷物、橄榄油、坚果为主,每日摄入樱桃(含花青素控制炎症)200g。
风湿患者:增加 Omega-3 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摄入,减少反式脂肪(油炸食品)。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可使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DAS28)降低 0.5-1.0 分。
2. 运动处方
稳定期风湿患者:郭主任推荐低冲击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行),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钟,配合关节活动度训练(如太很拳)。运动时需监测心率(目标心率 = 170 - 年龄),避免过度疲劳。
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制动,缓解期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如踝泵运动),逐步过渡到抗阻训练(如弹力带)。需注意避免快速减重(每月<5kg),以防尿酸波动。
3. 环境管理针对岭南潮湿气候,郭主任建议:
居住环境保持干燥(湿度<60%),使用除湿机或空调抽湿功能。
雨季可佩戴铜制护膝(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睡前用艾叶 + 生姜水泡脚(40℃,1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