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更新时间:2023-01-07 09:20:23
来源:成都风湿医院
痛风性肾病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许多研究表明,尿酸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导致肾脏损害。目前,痛风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已被阐明,包括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和环氧合酶-2(COX-2)系统的激活以及炎症因子的损伤。
痛风性肾病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尿酸盐结晶的直接影响
在血浆、肾小球滤液和肾间质中,尿酸以尿酸盐离子的形式存在,而远端小管的pH值较低,大多数尿酸是非离子的。当血尿酸升高、尿液浓度和pH值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尿酸晶体会沉积并堵塞远端小管、集中管腔和肾间质,引起炎症和血管损伤,进而发展为间质性肾炎、肾硬化和肾衰竭。
高尿酸血症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高尿酸血症可以通过减少致密斑一氧化氮合酶(NOS1)的表达来减少一氧化氮(NO)的合成;尿酸可直接与NO产生不可逆的反应,导致NO大量消耗,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管舒张功能减弱,高血压和血管疾病,进一步造成肾脏损害。
RAs和COX-2系统的激活
高尿酸激活RAs,导致系统性高血压、高肾小球压力、高灌注、肾纤维化,较终导致肾损伤。此外,血管紧张素II可以通过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途径调节COX-2的表达和前列腺素的产生,进而通过血栓素A2(TxA2)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肥大和炎性细胞浸润。
炎症因子的损伤
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可导致肾损害和肾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促炎途径有关。尿酸盐晶体可兴奋巨噬细胞直接或间接产生促炎因子,如间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引起炎症和组织损伤。
相关阅读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