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筛查介绍

2025-09-22 10:47:45
来源:全民健康网试管婴儿频道
目录

  唐氏筛查是孕期常用的一类风险评估工具,旨在初步判断胎儿是否有唐氏综合征及其他常见染色体异常的风险。通过结合血清标志物与超声参数等信息,生成一个相对风险值,帮助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需要强调的是,筛查属于风险评估,并非诊断工具,结果本身不能确诊。以下从检测类型、时机与解读要点三个方面进行系统介绍,供读者对唐氏筛查形成清晰认识。唐氏筛查介绍

唐氏筛查的概念与检测分类

  阶段筛查主要包括孕期的综合筛查与第二孕期的常规筛查等路径。孕期综合筛查通常结合颈后透明层(NT)超声测量与血清标志物PAPP-A、游离β-hCG等,通过算法估算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相对风险;第二孕期筛查以血清标志物如AFP、游离β-hCG、游离雌三醇(uE3)、抑制素A等为基础,提供另一组风险评估数值。两者各自的原理都在于通过多指标的联合分析提高筛查准确性。除传统筛查外,非侵入性产前检测(cfDNA)近年逐渐广泛应用,作为灵敏度较高的补充性选项,通常在希望获得更高准确性的情形下讨论。不同地区的具体算法与阈值可能存在差异,需结合当地指南理解筛查结果的含义。

检测时机与适用人群

  孕期筛查多在11+0至13+6周之间完成,能够在早期给出风险评估;第二孕期筛查通常在15+0至20+0周进行,提供对比性信息。原则上,孕期内的所有人群都可进行筛查,但高风险因素(如年龄增大、既往异常胎儿、家族遗传史等)更需要密切关注筛查结果并与后续选择相关。 cfDNA的应用在近年逐步扩展,尤其在高风险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检测效能,但是否采用该路径需结合个人偏好、资源可及性及对后续选项的理解来决定。筛查路径的选择应以获得可行且可理解的风险信息为目标,并在必要时结合医生指导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解读与后续路径

  孕期筛查的检测灵敏度通常在85%至90%之间,假阳性率约5%;第二孕期筛查的灵敏度大致在80%至85%,假阳性率同样接近5%左右。综合筛查或嵌入式筛查的具体性能会因算法与群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非侵入性产前检测(cfDNA)的检测灵敏度可接近99%,但仍需以确诊性检测来排除个别罕见情况或结构性因素所致的异常。若筛查结果显示高风险,需结合个人情况与意愿,考虑是否进行诊断性检测以获得确证,诊断性检测通常包括羊膜穿刺或绒毛膜取样等手段。理解这程有助于在孕期作出知情决定,平衡风险、时间与个人目标。

  唐氏筛查提供的是风险评估信息,结果的意义在于帮助选择后续的检测路径与管理策略。通过对检测类型、时机与数据表现的系统了解,能够在孕期实现更清晰的决策路线。鼓励在孕期阶段主动了解可选的筛查路径、各自的优势与局限,并结合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筛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