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RPL)一直是困扰许多育.龄夫妇的难题。尽管部分病例能找到明确原因,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病因不明。近年来,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作为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自身免疫性疾病,逐渐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关注。那么,抗磷脂综合征究竟是什么?它为何会导致反复流产?又该如何科学治疗?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一、什么是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以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表现是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磷脂结合蛋白的异常抗体,即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PL),主要包括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 LA)、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aCL)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Anti-β2-Glycoprotein I Antibody, anti-β2GPI)。
APS可分为两类:原发性APS(不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病)和继发性APS(常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共存)。该病不仅影响静脉和动脉系统,导致血栓事件(如深静脉血栓、脑卒中),还会显著影响妊娠结局,是育龄女性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病因之一。
二、抗磷脂综合征为何会导致复发性流产?
抗磷脂综合征与妊娠失败,尤其是复发性流产密切相关,其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胎盘微血栓形成
抗磷脂抗体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和补体系统,导致胎盘绒毛间隙和螺旋动脉内形成微小血栓,阻碍母体向胎儿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最终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缺氧,引发流产或胎儿生长受限。滋养层细胞功能受损
滋养层细胞是胚胎植入和胎盘形成的关键细胞。抗磷脂抗体可直接抑制滋养层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胚胎着床和早期胎盘发育,从而导致早期流产。炎症反应与免疫失衡
APS状态下,母体免疫系统处于过度激活状态,促炎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减少,形成不利于胚胎存活的子宫内环境。同时,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也会加剧胎盘组织的炎症损伤。血管重塑障碍
正常妊娠过程中,母体螺旋动脉需经历重塑以适应胎儿供血需求。抗磷脂抗体干扰这一过程,导致胎盘灌注不足,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如子痫前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甚至死胎。
临床上,APS相关的流产多发生在妊娠10周以后,但也可能在早期反复发生。因此,对于有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史的女性,筛查抗磷脂抗体至关重要。
三、抗磷脂综合征如何治疗?
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目标是预防血栓事件、改善妊娠结局。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尤其在妊娠期间需兼顾母体安全与胎儿健康。
基础治疗:抗凝 therapy
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低剂量阿司匹林(LDA)+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疗法。- 低剂量阿司匹林:通常从孕前或确诊后开始服用,每日75–100mg,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子宫血流。
- 低分子肝素:自妊娠确认后开始皮下注射,如依诺肝素、达肝素等,能有效抗凝、抑制补体激活,并可能直接保护滋养层细胞。用药持续至产后6–12周,以预防产褥期血栓。
糖皮质激素与免疫球蛋白(IVIG)
对于难治性APS或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但需权衡感染、血糖升高等副作用,不作为常规推荐。监测与随访
妊娠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胎儿发育情况(如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产后仍需继续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患者戒烟、控制体重、避免久坐,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栓风险。
结语
抗磷脂综合征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可治性病因。通过规范的抗体筛查、及时的抗凝治疗和严密的孕期管理,大多数APS患者能够成功妊娠并分娩健康宝宝。如果您或家人有不明原因的流产史,建议尽早就诊风湿免疫科或生殖免疫门诊,进行系统评估与干预。科学认识APS,积极治疗,孕育新生命依然充满希望。无论你处于备孕初期还是多次失败后重启,嘉运国际都能为你提供切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