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知识 >> 心理学课堂 >> 正文

心理学阐述媒体的可读性

http://www.qm120.com2009-03-27 13:56:17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研究传媒可读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读性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为神奇而复杂的现象之一,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思维着的精神”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探究其奥秘是重大的科学挑战,这就使得科学上必须把看起来似乎没有联系的学科汇聚一起,包括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习性学、遗传学、神经生理学、社会生物学、新闻学、编辑学、传播学、美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等。这其中,我们提议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可读性这一心理现象的一般机理,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真正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加以归纳总结,以求对指导实践有所裨益。

  一、可读性的心理现象既可琢磨又较难揣测

  抽象的可读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否比做一种“无形的引力”。从心理学探索心灵奥秘的角度,通过以下途径来探知。

  (一)通过受众的言行来探测其可读性的心理反应。“言为心声,行为意表”。任何一种言行都是其心理活动的外象。考察可读性可以沿着其言行表象“顺藤摸瓜”,探其究竟、追其根底。人们常说的“诗言志”,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诗了解其志向;一篇入情入理的文章,扣人心弦,对读者可以产生启示、开导、联想、励志、震撼、认可、赞同等共鸣,这些情志的变化等,就是了解可读性的心理映象。

  (二)通过受众的生理反应来探测可读性的心理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伴随着生理上的各种变化而发生。因此,把握心理内象可以把生理的变象作为基线。当读到一篇可读性强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外象如:激动紧张时的出汗、害羞兴奋时的脸红等,还有“日有所思所闻,夜有所梦所见”,这些都是可以用生理电波测试仪器探寻记录下来,供研究者参考。

  (三)通过掌握一般思维规律定势,推导可读性的心理轨迹。如一份期刊或报纸,由于其品位的差异,必然聚集着一批出手不凡的名记者、名作家,办了一些名栏目、名板块。由此可以推断其可读性一定是不错的。因为其美誉度产生的影响力,必然吸引并满足一群人去捕捉可读性的同时,会自然形成受众群。以此类推,比比皆是,这方面的类比可以列出许多实例而不胜枚举。

  从另一侧面看,可读性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其又是很难探测的。

  首先,心行同义而又是多义的,例如看读、听、说中的微笑,其表征踌躇满志而沾沾自喜,也可表示好感而愉悦、嘲笑而卑视,真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如《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黛玉,惊喜多情,悲叹无常,她的落泪虽与悲哀、怨悔、愁苦等动情所系,也无不与其似曾相识的内心深层次的心理矛盾冲突相关,其形同并非心似,所以,仅以言行或情态,对可读性的心理坐标进行直线式窥探,得出的是非结论往往是不准确的,有失偏颇的。

  其次,生理学的仪器描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可读性通过的心理辐射引起的生理应激虽然可以知其然,但不好深入地窥视其所以然,即使测出梦的存在,也未必能探求到梦的内容。因为可读性必定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不能把生理反应对等于思维意识。正如恩格斯所预言:“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26页)

首页12尾页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