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女性 >> 女性专题 >> 贞节 >> 正文

贞节·处女·缠足

http://www.qm120.com2008-09-25 16:49:51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处女 贞节

中国传统上就是个男权社会。中国男人高中国女人一等;中国女人低中国男人一等 。历来鄙视女性,将女人视为“祸水”是那些封建文人“为尊者讳”而采用的嫁祸于女人的手段罢了。你看李白诗集中就有《雪谗诗》一章就是专门历数历代妇女败国的。这些封建文人很虚伪的,他们从人本的要求上需要亲近女性,精神上却歧视女性,视她们为不洁、不祥之物。周书列传上记载了曾在江陵称帝八载的萧统三子,说他是最厌恶女人的,厌到了他说女人离他数步之遥远他都闻到女人的味道。他讨厌女性,结果事实上的他四十四岁死时,此前八个儿子。讨厌女人,不近女色的人了,怎么又生出八个孩子?骂女人,而女人千百年来竟辨白不得。中国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的妇女哪怕死了丈夫也不可以再嫁。我记得海南的定安县乡下有一块“贞节坊”,这是清朝皇帝为该村里一位年轻守寡的妇女立的。然而,正是这个妇女80多岁临死之前,当着儿子孙子的面把媳妇、孙媳妇们都叫到床前,嘱咐她们:“如果儿子,孙子死了,你们不要像我一样守寡”。说完,她从床头一个土罐里把里边的铜板分给了她们。作为嘱咐的见证。这些铜板每一个都是发亮发亮的。子孙们无不感到惊奇。为什么这些铜板如此发亮?原来老妇从十几岁开始守寡,晚上别人夫妇同房,她孤身睡不着觉时,就把土罐里的铜板洒到地上,黑灯瞎火的一个一个的摸找,就是靠这种办法来打发内心的孤独和转移守寡期间寂寞煎熬。这些铜板陪伴着这位头顶“贞节”牌的妇女走过了其人生的漫长岁月,她摸了多少的夜晚?铜板?它已经不是购物流通的货币,而是老人情感的载体,是她生命的伴侣,它承载着封建社会妇女对封建礼教的呐喊控诉.这些发亮的铜板,就是中国妇女在传统礼教压制下悲惨的真实生动写照,老人不希望她的女儿媳妇步其后尘再这样。

鲁迅先生在《我的节烈观》中介绍“节烈”时说:“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致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她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亡,她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来她时,设法自戕,或者抗拒,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也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这便是“节烈”的最好诠释。至于贞,要求就更严了。所谓贞,就是除了与明媒正娶的丈夫以外,不得与任何男人接触,更不要说未婚先孕了。据姚叔祥《见只编》上卷,他曾称赞海瑞说:“海忠介公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此女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余谓非忠介不生此女。”对于一个五岁女童接受男仆送餐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成年女性了。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贞节观念对妇女的束缚比法律还要严。早在《诗经》、《易经》、《尚书》、《左传》、《论语》、《孟子》等古书中,就已十分重视女子的贞节,经过历代文人学士整理和衍释,成为“三礼”后,就更系统化、理论化了。事实上,贞节观念如同一道道无形的绞索,使得中国的女性在重重压制下,含泪守节,俯首受辱,把自己紧紧封闭起来,冷淡,扭曲了个性,扭曲了情感,并且代代相沿,至今不绝.清代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对所谓贞女、节妇旌表不遗余力。到处设立贞节牌坊,并以《烈女传》记载和刻印“女教书”加以弘扬。特别在同治以后,推崇贞操达到极盛。各地纷纷设立一批名为“全节堂”、“崇节堂”、“导节局”、“清节堂”、“立贞堂”、“贞节堂”之类的机构,收容留置贞女、节妇。这些组织一般都规定女子30岁以上,有坚志守贞决心的方准入堂。节妇、贞女入堂后,不能无故出堂,每春秋二季,由堂筹集京钱一千文以作纸课、雇觅代步之用,派年老仆妇随赴各墓前扫祭。(《畿辅通志》卷109)这种“贞烈”观,在理学大师朱熹及二程家乡徽州表现得更加突出,节妇烈女也越来越多。据《休宁县志》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即“贞女”),还有未出嫁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

    由贞节牌我想到一个女人的“处女”情结问题。处女禁忌是史前人类迈入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反映着原始人的观念与心理,反映者现代家庭建立的艰难历程。直到今天,处女禁忌还或多或少地反映在男子女子的潜意识当中。我看见一对夫妇吵架,丈夫骂老婆“不是个‘东西’,嫁我的时候就不是个处女!……”。这话够损人的了,他老婆嚎啕大哭。本来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这种问题偏偏过不去,显然是她丈夫咽不下这口气,老婆的“历史问题”他耿耿于怀一有矛盾就成了“变天帐”。腾讯网做了一个调查,题目是:你很在乎他/她的过去吗?在乎爱人与别人发生过的恋情吗?投票总数:57796 ,回答“很在乎”的竟高达 26963票,占到 46.65%  ;你有向你的爱人刨根问底追查他/她的过去吗?投票总数:57796票,回答“有过”的更是高达 36635票,63.39%  大多数人还是很在乎爱人的过去。男人有处女嗜好,抑或因为文化、教育的影响,使男人从小就根深蒂固地有了这种观念。有史料,旧社会河北就有这么一种现象:儿子娶媳妇那天晚上,双方母亲守在洞房外,如果拿到染红的被单就马上向外“报喜”。尤其是女方的母亲,更是高兴,得意的逢人便说“你瞧,证明我们家的家教……”如何如何炫耀一番少不了。问题是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查史书,众所周知的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太后,她原来就是唐太宗的“才女”啊。这种陋习恐怕是宋代开始,不管咋说,贵为皇帝天子都不把“见红”当回事,他们都能容纳的事情,我们小民老百姓却当成奇耻大辱。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对一种对中国妇女的歧视。 

实际上,中国也不见得都这样,养成这个“习俗”的恐怕是汉族作怪。我有一年到“三月三”发祥地的海南“老东方”黎族地区看朋友。因为地处偏僻要在村里过夜,“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怕我嫌弃不卫生,特地给我安排了一个住处--离开他家住房十几米远一幢小茅房里睡。结果是一个晚上整得我几乎通宵没法睡觉,原来半夜不时有人敲门。第二天我问朋友:“你给我安排的‘宫殿’怎么回事?简直是闹鬼了,到底怎么回事?朋友哈哈大笑。原来民族(黎族)地区有个习惯,家中女孩子长大些了,可以谈恋爱嫁人了,父母则给她另外在不远处造间小房,那是青年男女晚上聚会的场所。女子婚前可以随便谈,开心了,则可以留男的在“龙闺”过夜。所以,黎族地区结婚后生的第一个孩子往往都是婚前“播种”,谁的也说不清楚,但结婚的男方从不责怪。《黎歧见闻》是光绪年间出的书,它专门记载黎族历史,其中有句话:“黎女外出野合,其父母亦不禁;至刺面为妇,则终身无二”。黎族的“三月三”节日就是“开放日”青年男女那一天就是走出“龙闺”到野外“谈恋爱”或说是“野合”的。边疆的民族都知道婚前婚后的分际,都能尊重一个少女的婚前自由,为什么汉民族后来反而发展得那么狭隘了呢?《马可波罗游记》曾经介绍过云南边境某些少数民族少女向陌生人献出童贞。我们看传统文化发达的中原大地和海南定安汉区贞节坊,在看传统文化比较薄弱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不难发现,显然和文化传统不无关系.如果你留意历史,你就会发现,唐朝以前是比较开放的,可是到了公元10世纪的宋朝,儒文化熏陶下的中国男人长期打架打不过长城外面来的男人了就开始关起门来专女人的政,“三从四德”之外还玩起了女人的“三寸金莲”。 

当今美国的“影坛公主”波姬·小丝1984年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成为该校最引人注目的,许多狂蜂浪蝶追逐在她的裙下。但她不为所动,表示独善其身。她母亲和影视公司也向保险公司投了一项贞操保险,希望借助外来压力,促使她与男友交往中保持自爱,抗击性解放的冲击。《南方都市报》曾报道了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位漯河十九岁的姑娘赵素静为接男友被骗到一出租屋内,为抗,毅然从六楼窗户跳下摔成重伤,同为打工妹的我愿为赵素静捐款治病。对于此事,很多人都进行了评价,有人说她太傻了,贞起生命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因为先人曾教导我们:好死不如赖活着。有人说她此举为维护贞操体现了个人的尊严!两种论调都各自有理,因为在这个世上,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都是不同的。之前有人曾问吾辈,一个女人的贞操和生命哪个更重要?吾辈语塞,一时间真不知该如何回答。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都认为生命比贞操更重要,只是当我们去想一想,人活在这个世上为了是什么?有时候做人的尊严同样也是不可丢的,一个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权,但不能没有尊严!因为一个失去尊严的人,他只是世上的行尸走肉!这事本身已经超出贞操不贞操问题,而是涉及到了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在这个世上,凡是自杀者必然有其不能再活下去的理由,一般都是受到外部压力生存危机无法摆脱而没有再活下去的理由了才走这条路。也有的是出自于社会舆论的压力痛苦,羞耻并愤而自杀。而该姑娘的自杀则处于抗暴,、处于维护一种人格的自尊,潜在着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她的死就是她人格的凸现。

 为贞操而跳楼,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是很愚蠢的种行为,因为对现今过度的文明人来说,贞操已经是一张过期的旧船票。我不提倡这样,但我认为姑娘是抗拒,保持尊严的死去,而不是顾及保全贞操而死去。是两回事。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贞节观念从要求女子纯洁、专一的守贞,发展成吃人的礼教,从对丈夫的从一而终,演变成牺牲人生自由、幸福,甚至必须以生命为代价,禁锢着一颗颗孤寂的心!然而,却因历代对贞节的表彰,为节妇贞女树碑立砖,也由于历代思想家对节妇贞女的赞美歌颂,使女子对贞节从一般性的要求变成一种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