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流浪汉

南京流浪汉不愿被关注 忧政府逼搬家

 

  流浪生活并不妨碍看书。

  “博客哥”(左)在吃饭。

  扬子晚报3月30日报道 记者昨日接到读者电话报料,反映南京市中山东路与龙蟠中路交叉口的逸仙桥下居住着十多名流浪者,做饭睡觉全在桥下。最为奇怪的是,在这群靠捡拾垃圾为生的人群里竟然还有两名大学生。其中一位很牛,博客点击量已接近30万次,被桥下众人称为“桥下博哥”。昨天中午,记者赶到了逸仙桥下进行了一番探访。


   喜欢自由?

  桥下就住着一群这样的人

  记者赶到后发现南北走向的内秦淮河两岸都住有不少流浪者,住在河西桥洞下面的流浪汉相对较多,有10多个人,许多人已经留下空被窝,早早上街捡破烂去了,而在河东的桥洞下,记者看到有两个人正在忙着烧火做饭,其他的3个人或躺或坐都在悠闲地看着小说。

  记者打量了一下桥洞,不大的空间摆满了家什,显然都是捡来的。和记者的想象不一样的是,桥洞里油盐酱醋样样齐全。记者还惊奇地注意到,几乎每一个被窝旁都放有小说等书籍,使桥洞看上去更像个学堂。这是一群什么样的流浪者,在艰难的生活中还有闲情逸致看书。

  一位流浪者告诉记者,他们都是爱学习的人,为了不落伍,每次捡到报纸也都会带回桥洞仔细翻阅,时不时也会到的网吧,花个三五元包个夜,所以“犀利哥”、“凤姐”什么的,没有不知道的。

  在河东岸低矮阴暗的桥洞下,由于居住的流浪汉不是很多,卫生情况相对好一些,桥洞顶上挂着个大红中国结,虽然被烟熏火燎布满灰尘,但在灰色桥面的映衬下,还是显得非常鲜艳,多少给这个寒酸的流浪者聚居地增添了不少生活气息。

  正在生火做饭的老林告诉记者,他是连云港人,干过搬运工,后来觉得挣钱不多,还要受老板管制,就不愿意干了。后来靠捡拾废品饮料瓶什么的,一个月同样能挣1000多元,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住在桥下的兄弟,轮流做饭、轮流买菜,过的是‘共产主义’的生活。之所以住在桥洞下而不去上班,多是因为向往自由,光棍汉一条,甚至有的早已没了父母,出来混的时间长了,慢慢也就不再习惯回家或者上班的感觉。”老林如是说。

  这些居住环境恶劣,一向不被瞧得起的流浪者,真的像老林所说的那样,向往自由,现在过得很开心吗?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桥下“居民”。


  享受流浪?

  小伙自称想工作心已经收不回来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流浪有时候并不是被迫的,而是很多人的主动行为。那位甘肃的兄弟过起流浪生活可能是迫不得已,而旁边同样在看书的一位湖北小伙子就不一样了。“我的父母早就不在了,姐姐出嫁了,哥哥给人做了上门女婿,我最小,十四五岁就开始外出打工,在外漂泊有十几年了。感觉没有什么不好。”

  “一年回几次家啊?”“一年回几次?应该问这十几年回了几次。哥哥姐姐都结婚了,也不想给人家添麻烦。这十几年都在外面乱跑,也算是去了不少地方。”说着,就开始给记者描述起自己去过的地方,“一般在一个地方都呆不长,基本上半年就走了。河南、湖北、新疆、四川、重庆、贵州、广东等等,都去过了。回想起来,各个地方都不错,尤其是新疆的羊肉,好吃没有膻味。”这位兄弟始终是满脸笑容。

  “怎么没想着找个稳定一点的工作呢?”记者有点想不通。“以前也找过,干过弹棉花,做过雨伞,下过矿山,以前也存过4万多元钱,还买过摩托车,再后来就喜欢上了流浪,全国各地跑,只算花在铁路上的钱,至少不低于2万。为了出去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本3000元买的摩托车,700元卖给了别人。如今靠卖破烂挣的钱不太多,但可以四处走的生活还是很自由的,我就喜欢这样,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看来这位兄弟还是很享受流浪的生活,喜欢那种自由的感觉。

  “现在桥底下还不错,不冷不热。晚上捡点儿东西,白天看看书,生活还可以。到了夏天就不行了,估计桥洞下这一段的蚊子,比南京市中心的人都要多,到时候就要另想办法了。”流浪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丢掉幽默细胞。

  “我的生活很简单,不用多问了。我们桥下有个大学生,人家可是被称作‘桥下博哥’呢,他博客的点击量都接近30万了。河对岸那个大学生不能和我们这个比!”湖北小伙的一句话,让记者注意到了唯一一个睡在蚊帐中的小伙子。被桥下兄弟称为“博客哥”的小伙子来自安徽,他所睡的地方和其他人不同。别人都是靠着河沿上口而居,独有他临水而睡,一张被锁在桥栏杆上的小床顶着一顶破蚊帐。看来他还是比较讲究生活质量。但记者对他是大学生并不怎么相信。


  “桥下博哥”

  捡垃圾的过程写得津津有味

  几位住在一起的哥们介绍,“博客哥”是桥洞里的牛人,苏州大学毕业,住进桥洞后,因在网络上开了个人博客,不仅被同住桥下的一群兄弟取名为“博客哥”,还有一个“桥下百度”的雅号。“他知道的东西最多,不懂的事问他,他准知道。”

  但“博客哥”对自己大学生身份好像很是避讳,只称自己小学文化。但对喜欢看书和写博客,他毫不掩饰,问及博客名称和地址时,他却不想多说。“点击量就那么多,大人物写博客,是不知不觉在记录历史,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写博客就记录生活,比如我捡到三个塑料瓶,我就写发现塑料瓶,以及放到袋子里的感受。”中午12点半左右,躺在小床上看书的博客哥半坐起来,因为轮值烧饭的兄弟已让柴火上的一口黑锅飘出了土豆烧肉的味道,午饭不能少。

  见记者拍照,“博客哥”立即躺了下去,把一本书盖在了脸上。“我喜欢这个状态,你要拍就拍吧,可以拍书和床,不要拍我人。”“博客哥”说,他没法出名,也不想出名。“我长得没犀利哥帅,没有钱,也没有炒作团队,文化不高,就小学文化,博客点击量就那样。”说这话时,“博客哥”坐了起来,从被子里掏出一把梳子,梳理了一下头发。

  “对于‘桥下博哥’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他是大学生这是磨灭不了的,他的底细大家都知道,毕竟一个锅里吃了几年饭,只是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罢了”老林表示。最后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桥下博哥”表示他的博客是“最爱刘德华”,但是有些滑头的“桥下博哥”表示,这个博客号真实与否不负责。记者事后上网搜索发现“最爱刘德华”的博客竟有上百个,至于到底哪个博客属于“桥下博哥”实在无从考证。

  走出逸仙桥桥洞,一位吃过饭的甘肃籍流浪者,已经拿好袋子准备出去捡拾破烂和饮料瓶了。记者回头又看了一眼这样一个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群。他们很贫困,可是他们很乐观。


  囊中羞涩

  拒绝为两千月薪折腰

  当记者再次返回逸仙桥下河西桥洞时,面朝散发着臭味的河水,一位手捧《天下权臣宝典》的陈姓小伙正在认真看书,椅子旁边是一瓶冰红茶,和横躺在桥洞里睡觉的其他流浪汉不同,午后的时间,这个小伙子在静静地读书。

  虽然身上的衣服已是十分破旧,脏兮兮的鞋子开了口子,胡子也长长的,但看得出小伙子有些文化。在与他聊天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小伙子姓陈,25岁,家在苏南,毕业于西安政治学院法律系,是06级的专科自费生。小陈说自己毕业后,去过沈阳,09年春节后来了南京。来宁之前,在家乡有工作,坐办公室的,一个月两三千块钱。“两三千块钱够什么用啊,连房子都买不起,我想到大城市看看,毕竟机会多一点,于是便辞了工作来了这里。”从小陈的话语中,透露出不遇的味道。虽然是法律系毕业,但小陈并没有考取律师资格证。来宁之后,他找了份金融投资的工作,一个月有2000块钱。但没干几个月,小陈觉得工作不好,就把工作辞了。

  09年6月份,小陈在公交车上丢了证件,工作更加难找。今年年前,小陈退掉了租的房子,搬到了逸仙桥下。由于怕丢人,小陈没有马上回去补件。和原来的朋友同学也很少联系。大学时,小陈曾有过女朋友,可现在已没有什么联系了。为了不让同学知道自己的近况,小陈甚至很少上网。小陈和家里半个月通次电话,用公用电话打,都是报喜不报忧。

  记者离开时,桥下“居民”一致要求,为了不给相关部门添乱,希望记者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之后,就不麻烦政府再费心为他们的生活状况担忧,因为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政府关注之后,他们即将面临搬家的事情。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作者:李海勇)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