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都市病

现代都市病 购物狂妄综合征

  

   又到了换季的时节,商厦里,确切地说是服装柜台、化妆品柜台前,又出现了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她们像猎人一样穿行于漂亮的时装、缤纷的化妆品之间,而一件件衣服、一双双鞋子、一瓶瓶香水就是她们的猎物。她们不分相貌、不分年龄,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购物狂”。

  疯狂购物的内在原因来自于自身对商品的病态占有欲。部分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内心就会产生特别的冲动,哪怕是对自己来说毫无用处或者是重复购买的商 品,都会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如果看见了不买,心里就会堵得慌,但往往买了之后又后悔。这种冲动常常演变为内心的罪恶感和焦虑不安。

  上月我们与搜狐健康发起“你是购物狂吗?”的联合调查。共有1223位读者参与了调查,本周调查结果新鲜出炉。

  在“你喜欢逛街吗”选项中,有约43%的人选择了超喜欢,一有空就逛;37%的人选择了换季时候逛;20%的人选择了不喜欢,必须买东西才逛。


  在“你逛街的目的”选项中,51%的人选择了从购物中得到满足感;27%的人就为饱饱眼福;22%的人则是为了打发多余的时间。

  在“你看到喜欢的东西是否无休止地购买”选项中,60%的人选择了需要就买;24%的人认为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购物欲;16%的人则无论需要与否喜欢就买。

  在“购物的时候是否考虑经济压力”选项中,51%的人会考虑一些,但是看见好看的东西会忍不住;46%的人会量入为出,减少购物;3%的人选择不管,反正能刷卡。

  在“购物会叫你感觉开心吗”选项中,80%的人选择了购物感觉很好;20%的人购物只是因为需要。

  在“购物后,如果家人责备你会内疚吗”选项中,54%的人认为不会,觉得购物能够改善自己的情绪;46%的人会觉得后悔。

  在“什么样的购物地点会叫你买更多的东西”选项中,45%的人选择了大商场;37%的人选择了超市;18%的人选择了街边小店。

  专家点评:购物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件对心理有好处、对经济没好处的行为,如果你的衣橱里有5件以上没穿过的衣服、只要有聚会就买东西、没有需求也要买东 西,基本就就可以判定你是“购物狂”了。但是,只有在购物这件事影响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会因为购物过度而觉得内疚、负罪感而感觉焦虑,“购物狂” 才需要心理师的帮助来矫正。

  专家解读:形形购物狂

  24岁的童欣做秘书,每过一两个月她就要买件昂贵的礼物让自 己开心,比如一条宝姿的裙子花掉2000块,一穿上它,她就觉得自己像换了一个人。这个月计划买个古琦的包。童欣购物更是一个寻梦过程:小心翼翼地比较材 质、标牌、做工,仔细观察不同光线下物品的差别。买下中意的昂贵物品那一刻,她说就像灰姑娘穿上水晶鞋。

  自恋型购物:购物是为了宠自己

  特点:无论是逛街还是在网上购物,只要见到喜欢的东西,必定要收入囊中。奢侈的羊绒衫,珍贵精致的花瓶,看好了再贵也要买,感觉上拥有了它人生就完美了。

  33岁的晓洁在一家公司做策划,可能是平时压力大用脑多吧,她购物常常不过脑子,而且伴随着紧迫感和必需感。她曾经在一次经理否决了提案的时候,感觉特别不好,觉得很郁闷。一下班就迫不及待地冲出办公室去逛街,买了3件衬衣、2条裙子、5对耳环……


  疗伤型购物:购物如谈心

  特点:只在购物的瞬间感到莫名的快乐,而生活中依然愁眉苦脸,所以购物成为寻找快乐比较好的途径。

  雨蒙35岁,未婚。每个周末总是无所事事的她,逛街是优先选择。每次逛街一定会买东西。如果这一段遇到不顺心的事,疯狂采购也成为她缓解烦恼与压力的选择。但花钱那一刹那的爽快却往往很快消失,随之而来的是钱包干瘪的心痛与采购来的无用品堆积如山的烦恼。

  冲动型购物:不经过大脑

  特点:在商家打折、送礼、限量发行的蛊惑下,时常会莫名油然而生一种购物冲动。结果是,花很多钱买回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遥遥的鞋柜里有300多双高跟鞋,其实她日常穿着的总是舒服的平底鞋,但是对高跟鞋的疯狂爱好却无法自抑。只要进商店就在一楼卖鞋的区域徘徊,买了一双又一双,放在盒子里、拍了照片、编上号码,没事在家的时候会一双双拿出来套上脚试穿,再放回去。

  占有型购物:对某些东西的病态爱好

  特点:对某一类型的东西超出使用需要的、无节制的购买,比如有些人买大量皮包、衣服、光盘等等,这些东西买回家可能从未拆开,但是下次还买。

  针对购物狂的行为矫正建议

  1.交费时不刷卡,改用现金支付,或长期在银联卡里只留小数目的钱。掏钱有心疼感觉。

  2.购物前先列清单,只买清单上列出的物品,控制不住欲望,就把购买目标放在价格较低的小东西上。

  3.控制购物时间,别长时间在商场滞留。

  4.帮助人格成长。多参加社会活动,如健身、攀岩、旅行等照顾植物和动物;训练特长,比如钢琴、书法、滑板等。


  “四三原则”克制购物欲

  一、叫上“三”个好友。逛街时,往往看到让你心动的东西,就想立刻买下来,这时候如果有三个好友在一起,各人的眼光不尽相同,看法也就不一样,三言两语,会让你放缓行动的脚步。

  二、货比“三”家。看到中意的,不要急于立即付款。再看看别的商场有没有同样的款式,价格又是如何?就算是没有同款,也给了你一段冷静的时间,避免冲动购物。

  三、说出“三”个不买的理由。看中了商品后,问问自己一定是非买不可吗?找出三个不买的理由吧。

  四、交款前给自己“三”分钟的思考时间。也许这三分钟,你会打消原来的念头。

  指导专家:天空心理咨询中心 殷明彦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王海龙

  **都有“购物狂”

  医学界对病态购物行为的分析结果显示,**购物狂的比例大约为1:9,年龄大致为18至30岁,年轻购物狂的比例更占多数。

  购物狂是怎么形成的

  1.自我价值感来源不确定

  所以需要别人关注,比如在工作中,没有能力控制自身的工作量,没有办法操控主管给自己带来的压力。这种无助感使他们内心极其渴望能控制和把握一些东西来 确立自己的位置和自我价值感。购物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心理需求。在购物过程中,商场提供的自我展示的舞台,服务员的关注和重视,买单时的自我控制快感,这 一切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加剧了购物的冲动。


  2.父母过分溺爱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父母因为自己小时候得不到太多的物质,更觉得理应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较好的物质享受,也有人因没时间照顾孩子而想以物质弥补。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物欲的自制能力较弱,容易形成过度消费。

  3.情感缺失

  如儿童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亲人离去、失恋等,成为一种发泄过程。女性可能倾向于皮包、衣服、化妆品、珠宝,男性则可能是电子产品摄影器材、汽车等。

  4.注意力闲置

  没有可以给他带来价值感的正经事做,或者假期,宅在家的人就很可能在淘宝上频繁购物。

  5.有心理专家认为,购物狂的背后,其实是抑郁症作怪

  外国早有数据显示,“购物狂”往往是女性占压倒性比例,半数会同时出现抑郁症的情况,这些人希望借大肆购物来发泄情绪,也可能是因为购物导致财务问题,出现抑郁情绪,但结果可能变成恶性循环。

  6.女好购物与月经周期有关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女性在月经周期最后10天左右更易产生购物冲动。女性所处月经周期越靠后,她们超支的可能性越大,在花钱方面更不节制、更冲动、超支金额更多。所以如果女性担心自己的购物行为,她们应该避免在月经周期的后期去购物。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