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生死状

山东建筑大学入学“生死状” 出了意外别找学校

  11月7日,记者在山东建筑大学调查时发现,该校学生确实在学校的要求下,签订了《山东建筑大学教育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其中约定学生出现自杀、自伤等情况时,“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法律责任”(《齐鲁晚报》11月9日报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艺行里就有这样一个规矩,凡是父母把孩子送到师傅那里学艺,不管是学武术、学京剧还是什么其他的手艺,都要先签一个“生死状”,上面写明:“死走逃亡,各安天命。”意思就是,你把孩子送到我这儿了,不管是发生什么事情,死了、失踪了,我这个当师傅的都不负责任。

  如今,这个“老规矩”也被我们“聪明”的大学学去了……

  关于这个“规矩”,似乎大学方面也有很多的无奈,同样实行“自律书”政策的华南理工大学负责人说:高校在不断扩招,而管理人员的编制却在不断减少。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负责人,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意外纠纷,如有的新生入学不到三天出外逛街,不幸被车撞死;有的学生在校外租房,不幸突然遇害;有的出外兼职却遭遇打劫等等现象数不胜数。而碰到类似事故,家长们首先想到的就是 “找学校算账”。为了应对这些本不应高校承担的责任,高校已经十分疲惫。


  看来,如此“规矩”出台的矛盾核心就在“算账”这个词上。

  其实“账”算得清并不是什么过错,亲兄弟还要明算账不是?然而如果“账”算得过于清楚,就有点问题了。正如上面所说,大学不断扩招,而为什么要扩招?因为扩招一个学生就会给学校增加一份收入;管理人员在不断减少,为什么要减少,因为减少一个管理人员就可以减少一份成本。如此利润增加、成本减少的生意当然无往而不利了。生意成功了,经济发展了,大学是不是也就自然而然地进步了呢?其实未必,在我看来,这样的大学像个工厂,像个公司,像个超市,甚至像个歌舞厅,却惟独不像一所大学;这样的大学并不缺少商人的精明与市侩,然而却独缺一份学者的智慧与大学的精神。

  大学是什么?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大学的责任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和完善一个人的心灵。相比于教书,大学的责任更在于育人。然而,当一所大学连学生的基本生命安全的责任都不愿意承担之时,它又谈何育人?如果一个大学在学生进入校门之前都要强制他们签下“生死状”,学生自杀、自伤等行为都与学校无关,那么大学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改良社会风气”的职责又从何谈起?

  说到这儿,想起了日本的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叫福泽谕吉。有多有名?有名到他的头像都被印在日元最大面额的钞票上。那么他是干什么的?天皇?将军?都不是,他不过是一位大学校长,他不过告诉了所有日本人,一个民族要崛起,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灵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层面、经济层面的改变,这三个层面的顺序应该先是心灵的改变,然后是政治体制的改变,最后才是经济的改变。于是日本人开始按着福泽谕吉的指示前进,于是有了明治维新。而福泽谕吉也说过,这三个方面也有可能把它颠倒过来,但颠倒过来表面上看是更快一些,最后却是走不通的。福泽谕吉的这个预言早在清朝的洋务运动之时就已经被证明过了,然而我们现在却悲哀地看到,我们的大学又开始走回这条走不通的老路上了。

  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裸的追名逐利,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早已无从谈起;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 “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有的只是官僚作风、学术腐败和利益交换……

  这些人的话语固然太失偏颇,然而,是否中国的大学教育也确实到了该反思之时?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