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生理科普 >> 不孕不育 >> 女性不孕 >> 女性孕育知识 >> 正文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http://www.qm120.com2006-10-09 16:00:34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第一节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一)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女性胎儿在子宫内受母体性腺和胎盘所产生的性激素影响,子宫和均有一定程度发育。略增大,还可能分泌少量乳汁。出生后,其血内的性激素骤减,可有少量阴道出血,均属生理现象,数日内可自然消失。
(二)幼年期
新生儿期以后至12岁为幼年期。此期间儿童体格发育,而性腺和生殖器官则维持幼稚状态。阴道酸度低,抗感染能力弱。约在10岁左右,卵巢开始有卵泡发育,但不排卵。在雌孕激素的作用下,和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并逐渐出现第二性征。
(三)青春期
是幼年向成熟过渡的时期,以初次月经来潮为标志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时期。一般在13—18岁之间。此期身体发育迅速,生殖器及第二性征发育,如音调变高;丰隆和出现;脂肪分布呈女性型等。月经初次来潮,但卵巢功能尚不稳定。
(四)性成熟期
约自18岁开始,历时近30年。此期卵巢功能成熟,周期性排卵并分泌性激素;和生殖器官都有周期性变化;月经规则;为妇女生育旺盛时期,故也称生育期。
(五)更年期
又称为围绝经过渡期,为卵巢功能由旺盛向衰萎过渡的时期,此期始于40-45岁,历时10余年至20余年。主要表现为性激素分泌减少,月经渐停或骤停;一般在50岁左右绝经,即最后一次月经。
(六)老年期
绝经后期,60岁以后称老年期。机体逐渐衰老,卵巢功能衰退;骨代谢失常,骨质疏松;脂肪沉着,趋向肥胖;血压偏高等。
第二节月经
一、月经生理
月经是性功能成熟的一项标记。是子宫内膜在内分泌调节下形成的周期性脱落、出血。
(一)初潮
第一次来月经称初潮。初潮年龄多数在13—15岁。一般营养佳,体质壮,初潮可能提早。
(二)月经的周期
为两次月经第一天间隔的天数,一般为28—30天,提前或推迟5天左右仍属正常。经期是指月经持续的时间,一般为3—7天。一次经血量约为30-80ml。在第2—3天时,内膜剥脱最多,流血量也最多,以后子宫内膜修复,经血渐减少至停止。
(三)月经血的特征
月经血呈碱性暗红色,粘稠但不凝,因子宫内膜含有一种激活因子,能使血中纤溶原变为纤溶酶,导致经血中纤维蛋白裂解而成液化的经血。月经虽属生理现象,但有些妇女在月经期有轻度不适,如下腹坠胀、腰骶部酸胀、胀痛、疲倦、头痛及情绪不稳定等。
经期卫生
(一)注意卫生、预防感染
月经期应保持清洁,禁盆浴而宜淋浴;不宜,防止上行感染。
(二)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经期不宜游泳、洗冷水浴、下水田劳动等。
(三)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月经期出现轻度不适(如上述)为正常现象,不必过分紧张。
(四)避免过劳和刺激性食物
月经期不宜重体力劳动和剧烈的体育活动,以免盆腔充血,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避免饮酒、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第三节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内分泌功能
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至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周期性重复变化,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一)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新生儿卵巢内含有10万—20万个未发育的始基卵泡,又称初级卵泡,从青春期开始,在腺垂体促卵泡素作用下,始基卵泡开始发育,在**的周围出现颗粒细胞,并出现空隙,内含卵泡液,卵泡液增多,**及其周围的卵丘被推向一侧,这时称生长卵泡,也称发育卵泡。每一月经周期中一般只有一个生长卵泡成熟。卵泡继续发育,不但卵泡液增多,体积也增大,整个卵泡移向卵巢表面,称成熟卵泡。卵泡发育过程中由卵泡膜细胞与颗
粒细胞协同产生雌激素。
(二)排卵
当突起于卵巢表面的卵泡完全成熟时,卵泡膜和卵巢包膜被卵泡液中所含的水解酶溶辞、破裂,**及其周围的卵丘排出卵巢,此称为排卵。排卵发生在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排卵可在两侧卵巢轮流发生或持续于某一侧。
(三)黄体的形成和退化
排卵后卵泡内血管破裂出血凝成血块称血体。卵泡壁破口被纤维蛋白修复,血被吸收,由类脂质颗粒细胞充填称黄体。黄体能产生孕激素和雌激素,至排卵后7—8天达高峰,称成熟黄体。若卵子受精,则黄体继续发育,称妊娠黄体。若未受精,则黄体约于排卵后9-10天开始萎缩(黄体一般只维持约14天)。黄体萎缩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月经来朝。黄体退化后逐渐纤维化,成为白体。
二、内分泌功能及雌孕激素的生理功能
卵巢能产生三类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一)雌激素
又称卵泡素或求偶素。排卵前,由卵泡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协同产生;排卵后,由黄体细胞产生。故在一个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有两个高峰。雌激素有: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雌三醇是前两者的代谢产物,在肝脏降解,经尿排出。雌激素的生理作用如下:
1.子宫能促使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和肌层增厚;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子宫颈管粘液分泌量增加,质变稀薄,拉丝度延长,以利于精子的通过,宫颈涂片干燥后镜检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
2.卵巢协同促卵泡素促进卵泡发育
3.输卵管增强输卵管的蠕动,有利于孕卵的输送。
4.阴道使上皮细胞增生、角化,细胞内糖原增加,保持阴道弱酸性环境(pH4-5)。
5.使乳腺腺管增生,和乳晕着色。大剂量雌激素可抑制乳汁分泌。
6.垂体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7.促使女性第二性征发育。
8.促进水钠潴留。
9.促进骨中的沉积,加速骨骺闭合。
(二)孕激素
又称孕酮或黄体素。卵巢、肾上腺皮质和胎盘均可合成。在卵泡发育早期,孕激素含量甚微,排卵后黄体形成,由黄体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分泌,排卵后1周左右(月经周期的第21-22天)达高峰,故孕激素在一个卵巢周期中只有一个高峰。其代谢产物为孕二醇,在肝脏降解灭活后,经尿中排出。临床上常借测定其排出量,诊断有无排卵。孕激素与雌激素有协同和拮抗两方面的生理作用:
1.子宫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降低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以利于孕卵植入;子宫颈粘液变粘稠,阻止细菌与精子进入官腔,分泌物涂片呈椭圆体。
2.输卵管抑制输卵管的蠕动。
3.阴道可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角化现象消失。涂片可见细胞褶卷,呈舟状。
4.使乳腺腺泡增生发育。
5.垂体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6.体温具有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升高体温的作用,排卵后,可使基础体温升高0.3-0.5℃。临床上测基础体温可用来判断卵巢有无排卵。
7.促进水、钠排出。
第四节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一)增生期
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受雌激素影响而增生、修复,内膜渐变厚,腺体增多伸长;血管延长迂曲,内膜充血。此期末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
(二)分泌期
月经周期的第15-24天。在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下,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分泌功能进一步旺盛,腺腔内含大量粘液;血管高度螺旋化;间质疏松水肿。此期子宫内膜柔软,血供丰富,适合孕卵着床和发育。
(三)月经前期
月经周期的第25—28天。由于黄体萎缩,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腺体缩小,血管痉挛性收缩,内膜缺血。
(四)月经期
月经周期的第1—4天,内膜中螺旋小动脉失去雌孕激素的支持,血管痉挛、坏死、脱落、出血,表现为月经来潮。月经期持续5天左右,2—7天均属正常。月经来潮是本次周期的结果又是下一周期的开始。
第五节性周期的调节
性成熟期的妇女,除妊娠和哺乳外,卵巢有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官其他部位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此称性周期。性周期的调节
(一)下丘脑对垂体的调节
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元有内分泌功能,当下丘脑受到兴奋刺激后可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它通过下丘脑—垂体的门脉系统作用于垂体前叶,使其合成和释放促性腺激素即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
(二)腺垂体对卵巢的调节
1.促卵泡素促使卵泡发育,在少量黄体生成素的协同作用下,使卵泡成熟,并分泌雌激素。
2.黄体生成素在一定量促卵泡素的协同作用下,使成熟卵泡排卵,形成黄体。
3.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卵巢受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产生雌、孕激素,除作用于
子宫内膜外,并能反馈调节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促进下丘脑分泌为正反馈;抑制下丘脑的分泌为负反馈。雌激素具有正负反馈作用,孕激素在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下,产生负反馈作用。

1.卵子自卵巢排出后未受精,黄体开始萎缩是在排卵后的
A.4-5天
B .9~10天
C.11~12天
D.13~14天
E.15~16天
答案.B
2.关于女性生殖器生理,正确的是
A.排卵一般发生于月经周期的第14天
B.月经来潮时妇女的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0C
C.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自基底层剥脱
D.排卵以后的卵泡叫闭锁卵泡
E.月经周期的第5~14 天,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变化
答案.E
B1型题
A.卵泡刺激素(FSH)  
B.黄体生成激素(LH) 
C.雌激素
D.孕激素
E.雄激素
3.在一定量促卵泡素的协同作用下,使成熟卵泡排卵,形成黄体
答案.B
4.促使子宫发育,促使第二性征发育
答案.C
5.使宫颈粘液变粘稠,分泌物涂片呈椭圆体
答案.D
6.在少量黄体生成素的协同下,使卵泡发育成熟
答案.A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