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糖尿病被正式认定,“瘦子”谨防成为攻击新目标
http://www.qm120.com2025-05-21 21:08:26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胖子”易患糖尿病已成为共识。不过,近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正式将与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Malnutrition-related diabetes)认定为一种独立的糖尿病类型,称之为“5型糖尿病”(type 5 diabetes,T5D)。这一命名将有助于提高全球对5型糖尿病的认识,并推动相关研究和治疗的进展。
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主要发生在低体重人群(BMI<19kg/m²)中,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年轻人中。据了解,这类糖尿病并非新鲜概念,早在1985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种独特的糖尿病类型,但由于相关证据不足,在1999年被取消。
在临床上,这类患者通常被误诊为1型糖尿病,但与1型糖尿病不同的是,尽管患者血糖水平较高且高外源性胰岛素需求,但往往不会出现酮尿或酮症,因此,这类糖尿病长期以来被低估且认识不足,且患者在确诊后往往生存时间不超过一年。
如此看来,糖尿病并非肥胖人群的专属,相反,“瘦子”长期营养不良或过于消瘦,则会患上5型糖尿病。那么,5型糖尿病的病理特征表现如何呢?
病理特征:胰岛素分泌能力存在严重缺陷
传统观点往往认为,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然而,最新专家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实际上存在严重的胰岛素分泌能力缺陷。研究结果显示,5型糖尿病患者的总胰岛素分泌量显著低于体重正常且无糖尿病的对照组以及2型糖尿病组。此外,5型糖尿病组的内源性葡萄糖生成显著低于2型糖尿病组,而葡萄糖摄取能力则显著高于2型糖尿病组。同时,5型糖尿病组的内脏脂肪组织和肝细胞脂质水平也显著低于2型糖尿病组。
这一研究成果为重新定义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未来5型糖尿病治疗策略提供了全新视角。
治疗策略:“极小剂量胰岛素+口服药物”联合使用
由于目前临床存在5型糖尿病被误诊为1型糖尿病的现象,所以诊疗中区分5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至关重要,因为过量使用胰岛素可能对5型糖尿病患者造成致命风险。目前尚无明确的5型糖尿病治疗指南,但研究数据表明,极小剂量的胰岛素和口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据了解,国际糖尿病联盟已成立工作组,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制定正式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瘦子”如果在生活中不注意改善,很可能成为糖尿病攻击的“新目标”。要想不被糖尿病找上门,瘦弱人群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呢?
饮食营养:增加蛋白质,调整碳水比例,补充微量元素
针对5型糖尿病患者内源性葡萄糖生成量明显降低,葡萄糖摄取明显升高,内脏脂肪组织与肝细胞脂肪明显减少,专家建议,通过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调整碳水化合物比例、补充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是改善这一病情的关键。
同时,也需警惕“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避免短期内过量补充营养物质,导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这需要在营养师和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体重管理:BMI值适中,避免过度节食减肥
剑桥大学MRC流行病学研究所发现,BMI(身体质量指数,又称体重指数、体质指数)正常但肌肉质量低于35%的个体,胰岛素抵抗风险增加2.3倍。
对于5型糖尿病的预防,保持适中的BMI值(正常成年人,BMI控制在18.5-23.9之间;65岁以上的人群,BMI可适当放宽至20-26.9;80岁以上者,则可进一步放宽至22-26.9)、体脂率和充足的肌肉量至关重要,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节食减肥。
合理运动:保持中等强度运动,避免久坐
推荐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在保证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前提下,建议进行有氧运动+抗阻力训练(如弹力带、举哑铃等)相结合,比如每天做30分钟微出汗的有氧运动(如骑车、快走、慢跑),再加上每周3次、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的抗阻力训练。
根据自身年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阻抗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以增加骨骼肌含量和质量。
此外,还要避免久坐,每小时坚持起来稍作活动,对预防糖尿病也有一定作用。
血糖监测:精准控糖,降低T5D发病风险
对于被诊断为5型糖尿病的患者,无论体重如何,都需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避免病情持续发展。
精准稳定的血糖监测仪器是控糖关键。想要拥有一款优质的血糖仪,需关注以下指标:
准确性,检测血糖值确保精准,测量数据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稳定性:试纸要稳定拿取方便,不会污染采血口,这直接关系到血糖仪的测量精确度,比较好选用横插式的黄金电极试纸;
出值快:能快速出结果,减少等待时间与误差;
痛感低:微痛采血,小采血量减轻患者负担;
智能化:支持蓝牙连接App或联网家庭医生,便于数据与指导;
售后好:响应及时,避免后顾之忧。
通过以上系统性方案,相信一定能够改善营养储备,已有研究表明,营养状况改善后,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够得到显著缓解。
长期关注糖尿病人群健康生活的瑞特在此提醒:对于瘦弱人群来说,唯有通过科学治疗、改善饮食、管理体重、合理运动、主动监测的多维防御措施,才能使糖尿病发病风险有效降低,从而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 锐正基因ART001成为中国首个获FDA再生医学先进疗法认定的基因编辑产品
- 五载青藜启耀深城!博腾生物品牌峰会第五届基因与细胞治疗青藜风云论坛圆满举行
- 最新研究表明,复方口服避孕药使年轻女性隐源性卒中风险翻三倍
- 比赛步行成为下一个有氧运动大趋势:快速步行以实现最佳健身效果
- 丹麦外交大臣拉尔斯•勒克•拉斯穆森参访诺和诺德天津生产厂
- 欧洲千亿资本EQT携手启明创投, 数千万美元投资全球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帕母医疗
- 安盛携手临港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共创再保生态
- 全球 III 期试验显示nerandomilast可减缓IPF和PPF患者肺功能下降,且停...
- 佳沛深度参与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助力全民营养健康升级
- 罗克韦尔自动化推出 EtherNet/IP 柜内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制造商打造更智能、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