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建站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 页 | 女 性 | 男 性 | 两 性 | 育 儿 | 饮 食 | 图 库 | 商 城 | 疾病查询 
新 闻 | 美 容 | 减 肥 | 测 试 | 专 题 | 中 医 | 搜 索 | 药 店 | 名医名院 
肝病 | 妇科 | 男性疾病 | 骨病 | 肾病 | 便秘 | 高血压 | 糖尿病 | 皮肤科 | 肺结核 | 中风 | 癌症 | 肺炎 | 哮喘 | 眼病 | 感冒
| | | | | | 上肢 | | | | | | 下肢 | 四肢 | 皮肤 | 女性生殖 | 男性生殖 | 全身
   首页 >> 疾病大全 >> 鼻出血(鼻衄 )

鼻出血(鼻衄 )
什么是鼻出血(鼻衄 )
什么原因引起鼻出血(鼻衄 )
鼻出血(鼻衄 )有什么症状
鼻出血(鼻衄 )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何治疗


什么是鼻出血(鼻衄 )
鼻出血(epistaxis)又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多数出血可自止。

什么原因引起鼻出血(鼻衄 )
    原因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局部原因
  1.外伤。
  2.气压性损伤。
  3.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衄症状。
  4.炎症:①非特异性炎症: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颌窦炎等,常为鼻出血的原因。②特异性感染:鼻结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粘膜溃烂,易致鼻出血。
  5.肿瘤。
  6.其他:鼻腔异物、鼻腔水蛭,可引起反复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区,因相对湿度过低、而多患干燥性鼻炎,为地区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
  (二)全身原因
  1.血液疾病:①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②凝血机制的异常。
  2.急性传染病。
  3.心血管疾病:①动脉压过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肾炎、伴有高血压的子痫等。②静脉压增高:如二尖瓣狭窄、胸腔或纵隔和颈部巨大肿块、肺气肿、肺水肿及支气管肺炎等。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P及微量元素钙等缺乏时,均易发生鼻出血。
  5.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坏造血系统的功能引起鼻衄。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致凝血酶原减少而易出血。
  6.内分泌失调:代偿性月经、先兆性鼻出血常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减少,鼻粘膜血管扩张所致。
  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肾慢性疾病以及风湿热等,也可伴发鼻出血。


鼻出血(鼻衄 )有什么症状
    出血可发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区最为多见,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鼻腔后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吐出。一般说来,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限于一侧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两侧鼻腔内交替或同时出血。

鼻出血(鼻衄 )需要做哪些检查
   通过前鼻镜检查不能发现出血部位,如出血不剧,可行后鼻镜或光导纤维鼻咽镜检查。鼻窦内出血,血液常自鼻道或嗅裂流出。除了寻找出血点外,并作必要的全身检查(测量血压、血常规检查、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测定、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血小板计数等)。有时尚须与有关科室共同会诊,寻找病因。

如何治疗
    (一)一般原则
  1.对患者应多方安慰。
  2.严重鼻出血可使大脑皮层供血不足,患者常出现烦燥不安,可注射镇定剂,一般用巴比妥类药物,但对老年人以用安定或异丙嗪为宜。对心力衰竭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鼻出血时,忌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
  3.已出现休克症状者,应注意呼吸道情况,对合并有呼吸道阻塞者,应首先予以解除,同时进行有效地抗休克治疗。
  (二)局部止血方法:按病因和病情不同区别对待。
  1.指压法。
  2.收敛法。
  3.烧灼法。
  4.冷冻止血法。
  5.翼腭管注射法(腭大孔注射法)。
  6.填塞法。
  (三)全身治疗
  1.半坐位休息。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对老年或出血较多者,注意有无失血性贫血、休克、心脏损害等情况,并及时处理。失血严重者,须予输血、输液。
  2.寻找出血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3.给予足够的维生素C、K、P等,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4.静脉注射50%葡萄糖、5%氯化钙或凝血质(3~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以促进凝血。适当应用止血剂,如抗血纤溶芳酸、6-氨基已酸、止血敏或云南白药等。
  5.反复鼻腔填塞时间较长者,应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四)手术疗法:手术治疗可酌情采用。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在线咨询专家或尽快去医院就诊治疗。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客服中心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qm120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0 qm12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全民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北京市网通公司提供网络带宽
京ICP备05061549号